演员的选拔标准不仅仅在于能够找到一位与角色外形相似的演员,更在于这种相似性是否足以支撑起角色的灵魂和气质。伟人的形象无法被随意塑造,演员必须具备一种先天的相似性,这一点是不可逆转的。而尽管化妆技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改善外貌,但若根本条件差异太大,即使经过再精细的打扮,也难以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
近期,在观看于和伟的拍摄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违和感。他与伟人毫无相似之处,许多网友形容他为“四不像”,我对此表示赞同。无论是外貌、气质、动作,还是身材,都没有任何共通之处。在我的印象中,他似乎仍然停留在三国剧中的刘备角色上。而如今,特型演员的标准为何变得如此低?导演居然选择了一位如此不相似的演员来演绎伟人,这让我难以理解。
回想三十年前,出演类似角色的演员如古月,无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那独特的形象与人物高度契合。虽然古月已经去世二十年,但他的影像仍然在观众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当下的侯京健和王仁君同样具有相似的条件,然而导演却不愿选择他们。或许是因为于和伟在内地观众中的人气,导演更倾向于依靠这个明星效应来提升收视率,哪怕以牺牲角色的真实相貌为代价。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拍摄这样一部弘扬爱国情怀和追忆伟人的作品,最重要的还是要忠实地再现伟人的精髓。即便剧本再精彩,若是舞台上的表演无法传递伟人的雄心壮志,最终的成果也不过是徒劳。可以赚钱的机会多的是,但在这样的红色剧目中,真正的不应追求利益,而应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对于我而言,如果演员的形象与伟人相去甚远,我自然无法投入情感,也无法耐心看下去。
对于一些行业的管理者,确实应该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刻整治。对于伟人角色的选择,首先应考虑演员的相似度,这在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并不算困难;其次是演员的气质,而于和伟显然无法达到这一点,他充其量只能担当刑警角色,距离伟人更是相去甚远;接下来是演员的演技,必须具备能够拉近观众与角色距离的能力,同时展现出伟人的崇高;最后一点,则是口音上的把握,某种方言的学习是必要的,以免影响观众的代入感。
坦白来说,我并不明白于和伟的演技到底何在。他演绎的刘备仅算平庸,而在电视剧《刑警的日子》中也只是表现中规中矩。他的代表作究竟有多少,令人堪忧。如果他之前从未饰演过伟人,这次为何非要他出演?是否和导演之间存在某种特殊关系?总之,我对于和伟的演出感到失望,并无意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