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档涌现了众多电影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陈佩斯执导的《戏台》。这部影片是以话剧为基础改编而成,也是陈佩斯时隔32年重返银幕的首个重要作品,承载着他个人的心血与创意,因此影片的内容质量及其上映后的票房走向,自然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电影院于8月8日迎来了《戏台》上映的第十五天,虽然票房已成功突破3.6亿,距离4亿大关也只差一步之遥,但令人遗憾的是,影片的排片占比已经降至2.3%。这无疑意味着,观众对《戏台》的关注度已经大幅下降,影院为了控制损失,逐渐减少了对该片的放映。
这样的局面,无疑是许多人不愿意看到的。当初《戏台》上映时,许多观众在观看后都意犹未尽,纷纷表示想要重温二刷,若能形成这样的热潮,票房成绩或许会更加理想,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值得一提的是,陈佩斯为拍摄《戏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观众在影片上映后更是发出“欠陈佩斯一张电影票”的口号,曾有人预测这部影片的票房将有可能突破10亿,但时至今日,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遗憾的是,这一预期显然难以实现。
从多方面来看,陈佩斯在拍摄《戏台》的过程中确实进行了深思熟虑。影片围绕戏剧和京剧这一主题展开,选择演员时,他不仅考虑了演员的人气,还重视演员的表演形象。他选择了黄渤、尹正和余少群这三位在影视行业中颇具实力的演员。即便他们并非流量明星,但他们的出色表现,使得《戏台》在演技方面颇具分量,令人钦佩。
然而,即便实力演员云集,也未能为《戏台》带来理想的票房成绩。电影虽是艺术的体现,但归根到底,也是商业运作的一部分。若出色的作品无法赢得应有的市场,创作者无疑会受到打击,这对未来的创作灵感和状态都将产生负面影响。
当前出现这一情况的成因,主要是两方面。首先,《戏台》的观众群体相对局限。这部影片显然不是大众化的商业大片,它融入了京剧元素,这让一些观众望而却步。尽管它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并非每个人都对其情有独钟,尤其是前往影院观看戏曲,更是少之又少。
其次,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从《长安的荔枝》到《南京照相馆》,再到接连上映的动画电影以及目前热映的《东极岛》,这些影片分别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使得《戏台》在众多对手的夹击之下,显得力不从心。
尽管《戏台》的票房表现并不理想,但若将成本、影院分成及演员片酬考虑进去,陈佩斯所获并不丰厚,但他并不因此感到遗憾。首先,影片的质量有目共睹,豆瓣评分高达8分足以证明其艺术价值,观众们的一致好评更是印证了电影的成功之处。在这一点上,陈佩斯对于自己作品的信心毋庸置疑,票房失利并不代表电影的品质差。
其次,这部影片还让陈佩斯的儿子陈大禹得以参演,直接为他开启了演艺圈的大门,未来的曝光机会显然增多了。作为父亲,陈佩斯能够看到儿子在事业上的发展,定会感到无比欣慰。如今,岁月渐渐流逝,许多事情他无法完成,但可以寄希望于儿子去达成,这才是他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