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东极岛》扑街的规律几乎成了业内常识,一旦片方开始“捂嘴”,或是主创团队互相甩锅,那部电影的命运几乎注定。若加上部分电影公司为掩盖不佳口碑而称“资本做局”或者“恶意扭曲”,这部影片的失败便可以说是百分之百了。
那《东极岛》是否也在这个规律下走向了失败呢?
目前来看,这部电影确实是走上了“捂嘴”模式。电影方不仅对外界的负面反馈保持沉默,反而直接将初期的口碑不佳归结为“恶意扭曲”,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令观众愤慨。明明并没有对电影成本和亏损进行任何说明,片方却一口咬定这些批评会误导观众认知,甚至指责评论对电影造成了不良影响。
感叹一下。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到底什么时候能意识到,捂嘴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便像《哪吒》那样强势的票房作品,也并不是没有遭遇过质疑。就如同电影《南京照相馆》,在评论遭遇诋毁的情况下,它依旧凭借强大的口碑和五天逆袭成为了票房黑马,最终突破了20亿大关。
如今,中国电影市场中,虽偶有好片遇冷的情况,但也极少有烂片是被冤枉的。《东极岛》目前的上座率仅为5.2%,在同档期电影中属于最低。这种成绩,足以证明其不被市场所认可。
当电影的口碑迅速崩盘,票房也随之暴跌时,片方最应该做的不是“捂嘴”,而是深入反思问题所在。《东极岛》的失败,难道真的是外界的误解和恶意?看一看真实的舆论反馈,才是片方应该做的事情。观众的吐槽声,编剧和导演的抱怨,难道都不是关键因素?
电影《东极岛》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中国渔民从沉没的日本货轮上救助英国战俘的故事。导演管虎,主演包括朱一龙、吴磊和倪妮。与同样讲述该历史事件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不同,《东极岛》加入了渔民反抗日军的情节,试图通过情感的升华,来吸引观众的情绪。
然而,问题就在于,尽管故事和原型感人,但导演管虎未能有效地将其呈现出来,导致电影的口碑和观感全然不佳。有观众直接表示,《东极岛》弥漫着不自然的崇洋氛围:中国渔民被描绘成衣不蔽体,主角与白人战俘建立友谊,甚至在营救过程中,白人战俘对朱一龙的感谢居然是送上一支烟。而影片仅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去描绘渔民营救英国战俘的场面,这部分情节的展开几乎是在倪妮一声口号后才开始的。
更为致命的是,《东极岛》对历史事件做了不小的虚构。在真实历史中,中国渔民之所以救助英军战俘,是因为他们看到落水的人本能地伸手相救,而并非因为某种对白人感激的觉醒。
对于这些批评,片方是否又准备继续“捂嘴”?是否要辩解说他们也有展现日本压迫渔民、渔民反抗日军的情节?的确,影片中这些情节确实出现了,但是观众对于整体观感的失望,恐怕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弥补性的镜头。而且导演管虎本人近些年积累了不少负面声誉,使得观众对他的作品总是持怀疑态度。
管虎导演的过往作品《八佰》和《金刚川》曾因多次争议被推向风口浪尖。在《金刚川》的拍摄期间,管虎曾穿着“美国海军”帽子接受采访,而在《八佰》的片场,他更是穿着印有“Japan”字样的衣服。当剧组前往烈士陵园致敬时,管虎还做出了不合时宜的动作。这些细节让不少观众心生反感,认为他在主旋律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有过“夹带私货”的行为。而《东极岛》虽然暂时没有类似的花絮,但这些负面印象显然早已影响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此外,还有一项争议不得不提。某些网友发现在《东极岛》的宣传中,居然使用了美国航母的片段。尽管相关视频已经删除,片方却并未给出任何解释或道歉。这种处理方式让人质疑其公信力,很多观众也因此决定是否要去观看《东极岛》。
总而言之,电影《东极岛》从其口碑到票房的滑坡,呈现出一幅非常典型的失败画面。反观那些成功逆袭的电影,能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在面对批评时,最重要的不是选择沉默,而是正视问题,真诚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