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棠,这位老一辈演员,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影视界的传奇。她不仅在荧幕上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还当过导演、厂长,甚至还获得了少将军衔。可尽管如此光鲜的履历,王晓棠的生活却并不容易。年轻时,她经历了丧子之痛,中年时又失去了丈夫,人生的打击接踵而至。对任何人来说,生活中有这些苦痛,都会感到沉重。但如今已经91岁的她,依然在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真是让人既心疼又佩服。
王晓棠出生于1934年1月4日,河南开封的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她的父亲曾是国民党的一名上校,但看不惯官场的腐化,最终选择了辞职。家里的氛围很艺术化,父母都热爱绘画和戏剧,早早就把她引入了艺术的世界。然而,命运并没有放过这个坚强的女人。出生几个月后,王晓棠就发现自己视力模糊,经过多方治疗,视力虽然得到了控制,但始终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个问题让她从小就明白,生活的艰辛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抗战时期,王晓棠随家人东奔西走,先后住过武汉、重庆、涪陵、万县等地。直到1946年,才回到了南京,之后又搬到了杭州。14岁时,她遇到了未来的好友黄宗英。黄宗英不仅成为她的朋友,也在她的演艺道路上给予了不小的帮助。小时候的王晓棠对文艺充满兴趣,父母让她学习京剧,拜了京剧名师郎定一为师,学了两年多的花旦和昆曲。但命运又一次让她感受到了不易,郎定一在1948年去世,王晓棠只好靠自己继续努力。
1952年,年仅18岁的王晓棠通过黄宗英和她丈夫的介绍参军,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的京剧团。她在团里担任了文化教员,帮助战士们扫盲,并因此获得了三等功。半年后,她调入话剧团,在那里遇到了日后成为丈夫的言小朋。他来自京剧世家,比她大9岁,二人相识后迅速发展成恋人,并在1955年结婚。当时,王晓棠21岁,正好赶上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选角活动,她凭借电影《神秘的旅伴》一炮而红,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
婚后的王晓棠,事业逐渐走上了正轨。1956年,她的儿子言群出生,名字的含义是希望他心系群众。言小朋十分支持她的工作,家中的事情大多由他打理。王晓棠接下来的演艺生涯可谓蒸蒸日上,1957年,她凭借电影《边寨烽火》获得了第1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随后她在《英雄虎胆》中饰演的阿兰一角也让观众记住了她不拘一格的反派形象。此后的《海鹰》、《碧空雄师》、《鄂尔多斯风暴》等影片,她都表现不俗,1963年更凭《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金环银环一角获得了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成为了新中国电影的22大明星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让她的事业陷入低谷,王晓棠和丈夫言小朋一家被下放到北京怀柔的林场劳动改造。言小朋砍柴,王晓棠干农活,9岁的儿子言群则被寄养在亲戚家。1974年,言群患上了肝炎,本来不是什么严重的病,可因为家庭背景问题,医疗得不到及时处理。最终,言群因为病情恶化去世,这对王晓棠和言小朋的打击几乎摧毁了他们的生活。言小朋迅速衰老,而王晓棠整日心情沉重,但他们咬牙坚持了下来。
丧子之后,王晓棠和言小朋互相扶持,直到1975年才回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为了不再经历生死之痛,她决定转行当导演。1980年,她执导的电影《翔》讲述了军旅故事,这是她的导演处女作。此后,她导演了电影《老乡》,并凭此获得了三等功和三八红旗手的荣誉。1986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92年升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此时,厂子处于亏损状态,王晓棠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捋清财务、合理分配资金,并拍摄了一系列受欢迎的电影,使厂子成功扭亏为盈。
然而,事业刚刚有所回升,1992年,言小朋因长期的压力和劳累病倒了。王晓棠此时已经57岁,面对丈夫的离世,她再次遭遇了人生的巨大打击。尽管如此,王晓棠并没有选择再婚,而是继续专注于工作。2001年,她自编自导的电影《芬芳誓言》一举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百花奖最佳影片奖以及华表奖特别奖。她在电影界的地位逐渐稳固,2006年,她还成为了中南海邮局的个性化邮票的主题人物。
即便到了晚年,王晓棠依旧没有停下脚步。1993年,她晋升为少将,成为电影界的首位女将军。退休后的她依旧活跃在各大舞台,讲述党史、参与各种活动,还在许多电影节上担任评委。即使到了2025年,她仍然参加了北京国际电影节,2023年上央视《春节大联欢》,2024年再次亮相。她不仅自己保持精神焕发,还不忘指导年轻演员,分享自己的经验。
如今91岁的王晓棠,依然一个人住在北京,生活朴素简约,但她却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她不再追求婚姻,只希望能活在当下,享受每一刻的生活。她的坚韧与毅力,让无数年轻演员为之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