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曾是每个戏迷心中的经典宝藏,大家围着电视,倾听着舞台上的真情实感和正宗的戏曲韵味。然而,某个时刻起,节目中的评委席上,尤其是范军的身影,成了无论如何也甩不掉的“钉子户”,逐渐让节目失去了原有的风采。
曾几何时,范军还是那个“搞笑担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变成了观众眼中的“烦人精”和“小丑”。每次他一露面,许多观众都忍不住翻白眼,甚至有些人表示,看到他的身影,胃里就开始翻腾。人们不禁质疑:范军凭什么能在评委席上坐这么久?如果说他有多专业,似乎也不至于被称为顶尖的戏曲大师,那他凭什么占据这个位置?
许多人都指出,范军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在这个位置上待下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挂上了常香玉的名号。1999年,76岁的常香玉主动邀请28岁的范军同台演出小品《常香玉打擂》,让这位曲艺演员一跃成为“跨界人才”。他凭借人脉关系和台里对他“活跃气氛”的需求,迅速登上了“节目常驻”的位置。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专业基础薄弱的他,逐渐暴露出缺乏内涵的短板。
范军最拿手的“绝活”是搞笑,但他的幽默渐渐变得让人难以忍受。特别是在模仿老艺术家的唱腔时,他所做的根本不是尊敬,而是对经典的亵渎。记得他模仿马金凤老师的演出时,满面夸张的表情和怪腔怪调,完全没有韵味,反倒让人觉得不尊重艺术和前辈。老戏迷们看到这一幕气得直拍大腿,纷纷质疑:“这哪是致敬,简直是在拿我们的艺术开玩笑!”
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范军总是在别人讲话时不合时宜地插话,显得特别没有礼貌。他经常在严肃讨论艺术时,强行插入些与戏曲毫不相关的冷笑话或段子,故作幽默,仿佛整个舞台都应该围绕他的“表演”展开。这样把自己的“秀”凌驾于节目之上,无疑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每次他这么做,观众的反应就是极度反感,甚至有网友表示看见他就会产生生理性厌恶。
不难看出,节目组其实也明白观众对他的反感,然而他们依然死死抱住他不放。为何?因为他能制造话题,能够吸引那些不懂戏曲、只看热闹的观众。为了所谓的“收视率”或“流量”,节目组允许他在专业的戏曲舞台上胡乱折腾,把《梨园春》弄得面目全非。为了短期的热闹,他们几乎把节目的根基——专业性,彻底抛在了脑后。范军,正是这种短视做法的代表。
范军在《梨园春》中的经历,仿佛是他个人的“滑铁卢”。从最初的“搞笑咖”到如今戏迷眼中的“节目毒瘤”,他所谓的“幽默”已经彻底破坏了节目的专业性与艺术性。他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对“梨园春”这一品牌的讽刺与羞辱。
如果《梨园春》还想重拾戏迷的热情,想要恢复曾经的辉煌,那么第一步,必须让范军离开评委席。节目需要的是那些懂戏、爱戏、尊重戏的行家,而非只会逗乐、毫无专业素养的“小丑”。只有这样,才能让《梨园春》回归到真正的艺术本质,恢复它在广大戏迷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