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A.BYM
为何一些“半吊子”导师总能稳坐评委席上?这些导师显然并非凭借真才实学而得以尊重,但为何他们依旧能在节目中肆意指点江山?
一向被称为“国际章”的章子怡,这次跨界担任音乐综艺评委,令人难以理解。作为电影演员,她在大银幕上取得的成绩不可忽视,然而突然转型为《中国最强音》的导师,却似乎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性。在一众音乐前辈的衬托下,章子怡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尽管她的明星效应毋庸置疑,但要说她的音乐经验,实在是少得可怜。曾出道时以“谋女郎”身份成名,她的音乐作品寥寥无几,难以与罗大佑、陈奕迅这样的音乐巨匠相提并论。然而,凭借强大的流量和人气,她依然能够站在导师席上。
在节目中,章子怡以一贯的“国际章”形象示人,然而她的行为举止却频频引发争议。在一次节目中,罗大佑提出了对她的学员曾一鸣的一些专业建议,而章子怡却突然泪洒现场,迅速离场,这一举动显得过于做作,甚至被不少网友讽刺为“过度演技”。作为演员转行担任音乐综艺评委,章子怡似乎更擅长“演戏”而非提供有价值的音乐点评。
孟美岐的跨界转型同样引发热议。作为女团的第一名出道,明明拥有更广阔的舞台,她却选择了成为《天赐的声音》的导师。坐在导师席上,她的表现屡次引起网友的强烈反应。最令人质疑的是,在面对实力派歌手周传雄时,孟美岐不仅提出了不少批评,甚至将这位前辈淘汰。这一行为让网友们纷纷质疑:“没有周传雄,孟美岐又算什么?”她的批评显得过于轻率,而对周传雄这位在华语乐坛享有崇高地位的歌手的冷酷淘汰,更是让她陷入了舆论风暴。
孟美岐并非唯一一位如此“跨界”的导师。在《明日之子》中,她不仅从音乐导师“跨界”成为表演导师,还在某期中亲自示范“绝望表情”。然而,结果却大失水准,她的演绎不仅没有让人感受到“绝望”,反而显得有些尴尬。这种不具备相应水平却频繁担任导师的行为,实在让人感到尴尬。
丁太升,这位依靠“毒舌”风格崭露头角的评委,曾因为尖锐的点评而成为大众焦点。在《天赐的声音》节目中,他对萨顶顶的“矫揉造作”进行批评,甚至让萨顶顶在台上流泪。然而,丁太升的音乐作品少得可怜,他的所谓“犀利点评”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对自己水平的严重误判。他的点评风格常常充满攻击性,却没有给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在面对张韶涵和其他评委的反驳时,丁太升更是表现出傲慢和自负,完全忽视了自己的音乐背景和创作水平。
另一位“半吊子”导师伊一,原本是一位资深主持人,却也因在《天赐的声音》中的“跨界”表现而受到争议。她的主持水准无可挑剔,但在担任评委时,常常因为无法给出有建设性的建议而引发质疑。她曾因给毛不易打低分而成为热议话题,尽管她表示因为毛不易的唱歌手势过于单一,但这一理由根本不足以支持她的打分。而对于李荣浩这位实力派歌手,她甚至在节目中给出了“0分”的评分,这种极端的做法让许多人感到不可理喻。
最后,杨坤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实力派歌手,转型为《中国好声音》的导师,理论上应该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背景赢得更多尊重。然而,杨坤在节目中的表现却因其“毒舌”风格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评价刀郎的作品时,他曾直言“缺乏音乐性”,这一评论引发了极大的讨论。与杨坤相比,刀郎在华语乐坛的影响力显然更为深远。杨坤这种缺乏自我反省的批评态度,让许多人对其作为导师的资格产生了疑问。
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导师,究竟能为选手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他们以个人名气为依托,却忽视了真正的专业能力。正因如此,许多有潜力的选手在这些导师的指导下,反而成为了流量的牺牲品。希望今后的选秀节目能更多地关注导师的真实水平,避免让这些“资历不足”的导师影响选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