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句话说出来并没有恶意,但却可能引发剧烈的反应。最近,德云社的新星张鹤擎在一场相声演出中,因口无遮拦而引发轩然大波。他在舞台上评价相声泰斗侯宝林的作品“不可乐”,并且直言“不够包袱”,并加上了一句“这是我调查过的”。这番话一出,虽然现场观众可能只当作笑话听听,但网络上的反应可就不这么简单了。
侯宝林是中国现代相声的奠基人之一,在相声界的地位堪比“教父”。对于这样的老一辈人物,如果说他的作品不好笑,就像有人站出来质疑《本草纲目》的权威性一样,这种言论充满了“年轻人的自信”,甚至可能缺乏足够的阅历和尊重。而张鹤擎呢?尽管近年来在德云社有了不小的名气,但他终究是个90后,还在为自己的事业拼搏。如此不谨慎的言论,瞬间让他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且这可不是普通的流量风暴,而是带着火星的风。
说实话,张鹤擎的这一番言辞,确实有些“踩雷”了。相声圈内有个术语叫“砸挂”,这其实是相声中的一种传统技艺,常常用来调侃前辈、同行,甚至社会新闻人物。但问题是,谁是你砸的对象呢?如果你拿一些娱乐圈明星、社会事件来开玩笑,或许观众还能接受并笑笑而已。可是侯宝林这个级别的前辈,可不是“逗哏”的素材,而是相声界的象征,是供奉在“文化殿堂”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张鹤擎还在背后有着“德云社”的标签,意味着不仅仅是个人失言,而是整个社团的形象也随之受损。虽然他有权发表个人看法,但站在公众舞台上,做这种言辞尖锐的评论,难免引来众人非议。甚至有人直接批评道:“你在侮辱整个相声的根基”。这种声音虽然尖锐,却也不无道理。
事实上,这场风波不仅仅是张鹤擎个人的失误,而是德云社当前所面临的“创新与尊重传统”之间的矛盾。德云社能够崛起,离不开郭德纲敢于打破陈规,挑战传统,推动相声从“工人文化宫”回到大众舞台。张云雷的成功也离不开他敢于打破禁忌,勇于冒险。然而,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郭德纲早已坐稳“教主”地位,张云雷即便遭遇风波,也能凭借自己的作品和形象站稳脚跟。但张鹤擎呢?他刚刚在德云社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却在短短两年内,以这样的言辞让自己置于了风口浪尖。
德云社如今已经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工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可能被放大上百倍。媒体、同行,甚至观众都在拿放大镜观察,等待任何可能的“失言”事件。而张鹤擎显然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正好让这一切爆发出来。
这场风波之所以如此迅速地蔓延,恰恰是因为它具有极大的矛盾性。一方面,侯宝林的地位几乎无人敢触碰;另一方面,年轻的相声演员又总是希望通过挑衅传统、制造话题来彰显自己的文化“深度”。更有观众心里的一点期待:德云社不是最敢说的吗?结果,张鹤擎这次话说得太直,直到连观众都不知该如何反应。
更为复杂的是,虽然有不少人替侯宝林的后人侯震鸣鸣不平,但侯震自己却并未对此发表评论。于是,我们便陷入了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了“为老先生讨公道”,还是说自己对“文化洁癖”产生了偏执?
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实际上是:相声究竟应该如何与时俱进?侯宝林那个时代,重在段子的故事性和模仿性,笑点更多依赖“夸张”和“机巧”。然而德云社这一代人的演绎方式,则更加注重话题性、社交性和快节奏的笑点——简单来说,就是观众能“立马笑出来”的笑料。如果从一个20岁观众的视角来看,张鹤擎觉得侯宝林的相声不够笑,未必是对的,但也可能是个事实。而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你该不该说”。
这就像你可以觉得你的爷爷用的诺基亚手机已经过时,但你绝对不会当面说“爷爷你的手机真土”。这并不是幽默,而是触犯了尊重的底线。
现如今,德云社的名气已经不是单纯的“相声艺术”,而是整个团队的品牌。郭德纲、张云雷、秦霄贤等人,都经历过挫折,但他们凭借出色的内容与风格始终能稳住观众的心。而张鹤擎呢?如果这次事件后,他无法依靠作品恢复名声,那很可能就会被这次“砸挂”事件所打败。
总结来说,德云社需要一份明确的内规,不能把言论自由当作随意攻击的工具。相声是一门讲究“有腔有调,有礼有节”的艺术。张鹤擎之所以“踩雷”,正是因为没有在“笑话”与“尊重”之间找到恰当的分寸。如果他想要成功,必须明白,挑战传统可以,但绝不能拿已故高人的尊严开玩笑,那不是突破,而是对历史的亵渎。
如果德云社不想每年都面临“道歉式爆红”的困境,就该好好思考,如何树立起“德”的真正精神,而不仅仅是依赖“流量”来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