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演技类综艺节目在荧屏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观众原本期望能通过这些节目看到演员们真正的演技和业务能力,然而现实却往往让人失望,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心策划的闹剧。最近,《演员请就位》第三季的开播,再次暴露了这个问题:一些演员的表现让人“辣眼睛”,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节目中也揭示了不少行业潜规则的黑暗面。
1. “天选古人”的尴尬与荒谬
这次引发广泛争议的新人,是于正签约的张婉莹。她出道仅两个月,完全没有任何代表作,演技也几乎为零,但在节目中竟然得到了S级评价,成为该季节目中第一个获得此高分的演员。节目组解释称,这一评级是因为张婉莹的“行业认可度极高”,几乎不会被任何剧组拒绝。问题是,作为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演艺经验的新人,怎么能获得如此高的行业认可呢?即便是为了炒作话题,规则也不能这么“离谱”。导师章子怡和吴镇宇在节目中的反应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两人对张婉莹的表现充满疑惑,甚至懒得评价她的演技。吴镇宇直接给出了“无需评价”的简短回应,章子怡则指出,张婉莹的台词、节奏感以及整体的仪态完全无法撑得起“天选古人”这样的称号。可是,即便如此,于正依然力挺自己的签约新人,甚至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动态表示:“那些质疑声不过是炼金炉中的木炭”,意思是所有批评都只是在锻炼她。但问题是,观众的质疑难道真的是毫无根据吗?
2. 话题营销的“套路”与现实的讽刺
《演员请就位》并不是第一次因为话题营销而受到争议。在节目第二季中,张月凭借出演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林有有”一角成为焦点,并被评为S级演员。然而,至今为止,张月并没有再度出现过什么代表作,甚至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节目组一方面捧红这些演员,另一方面却随时能将他们遗忘,利用他们制造节目话题,却从不关心她们是否能够在娱乐圈扎根立足。这种现象反映出娱乐圈的一个普遍问题——那些有演技但缺乏资源的演员,往往一生都难以出头,而一些新晋演员凭借资本的选拔,即使没有过硬的演技,也能获得大量资源,甚至有导演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角色。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个别情况,而是娱乐圈的潜规则之一。
3. 资本操控下的“快餐演员”
除了张婉莹,于正旗下的另一位艺人赵晴,也同样经历了类似的“硬捧”过程。赵晴原本只是一个网络红人,但因为被于正选中,她迅速进入影视圈。结果在电视剧《为有暗香来》中的表现却相当糟糕,因演技僵硬、台词不流畅成为观众的吐槽对象。然而即便如此,于正依然没有改变对她的力捧态度,似乎完全不在意观众的反应。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仅限于中国影视圈,在整个娱乐行业都屡见不鲜。以韩国K-POP行业为例,过去的偶像团体拼的是实力,而现在却更多是表情管理,唱跳基础反而成为了次要的因素。很多新一代偶像连口型表演都做得不够完美,甚至有些连基础的舞蹈动作都无法完成。
4. “观众的问题”还是“行业的问题”?
有人或许会认为,这些演员并没有错,他们只是幸运地被选中进入了这个行业,那为什么要责怪他们呢?但问题在于,这些演员明知道自己没有专业能力,却依然愿意接受这些机会,而不是通过真正的努力去提升自己的技能。这种做法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观众对他们的演技不满,逐渐产生反感;然而资本依然捧着他们,用各种营销手段让他们出现在大众面前;当他们的短板暴露,遭到质疑后,又开始抱怨自己遭遇“网暴”,而他们的粉丝则将矛头指向观众,责怪大家过于苛刻。
5. 影视行业真的还能回归初心吗?
演技类综艺的初衷,本应是让观众看到演员如何在节目中成长,展示那些真正有演技的演员如何获得更多机会。然而如今的情况是,这些节目更多地变成了资本操作的工具,用来制造话题、包装流量,最终真正从中获益的并非那些有实力的演员,而是被资本选中的幸运儿。对于观众而言,他们关心的永远是作品的质量和演员的真实演技,而不是营销噱头和流量造星。
综上所述,演技类综艺所呈现的“笑话”并不仅仅是节目本身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的问题。如果影视圈继续将话题炒作和流量包装置于专业能力之上,那么最终受害的,将不仅仅是影视行业,也将是所有喜爱电影和电视剧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