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晓明说出“明年会再战”时,我恍若领悟到了一个道理:为什么有些人在娱乐圈能够风华二十年、依然保持着那份向上的动力。
这并不是因为他特别有天赋,也不是偶然得到了好运,而是因为他内心始终掌握着一把“学习的钥匙”。尽管他已经获得了华表奖和金鸡奖,即使47岁早已过了“必须证明自己”的年纪,他仍愿意为了争取一个博士学位,踏入考场,与年轻的考生们同场竞技。这份勇气,令人动容。
与其说他考试的结果更重要,不如说他有勇气去尝试更让人感动。起初,听闻黄晓明考博的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感到意外。直到看到他自己的一番话,我才恍然大悟:“无论这些知识能否派上用场,学习的过程本身使我感到快乐,我希望能够让我的人生更丰富一些。”
这句话触动了多少处于迷茫状态的人。黄晓明传达给我们的是,真正的充实不是依赖外界的喧闹,而是发自内心对世界保持的那份好奇与探索。他选择的,不是表演专业,而是管理、文学和导演这些似乎与“演员”毫不相关的学科,恰恰显示了他突破自我瓶颈的决心。
不要轻视那些“大龄学习者”,他们正在为人生的下半场进行积极的铺垫。有些人会说“明星考博只是为了镀金”,可你见过哪个镀金者会说“明年再战”?那些真正想走捷径的人,早就找到了轻松的方式来装点自己的外表了。
相反,我们这些普通人,却极易被“年龄的枷锁”所束缚。黄晓明的考博经历,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怯懦:我们害怕的并非是“考不上”,而是承认自己“不敢尝试”。
从黄晓明身上我们要学习的,绝不是考博士,而是那种“人生无限可能”的拼劲。坦白说,我并不在意黄晓明明年是否能如愿以偿地考取博士,更令我佩服的是,他在取得如此成功后,依然能放下身段,回归“学生”的身份,勇敢地继续学习。
也许我们无法成为明星,但我们可以效仿他,把“我不行”的观念转变为“我试试”,将“来不及”改为“从现在开始”。毕竟,人生中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的遗憾。
黄晓明的考博落榜,根本不算什么“新闻”,真正能引发深思的消息是:一个47岁的人,仍在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盈而努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