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一条消息在家长圈炸开了锅。筹备十年的电影《731》正式定档9月18日。这部由赵林山导演执导,姜武、王志文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影片,将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滔天罪行首次完整搬上大银幕。
随着上映日期临近,无数家长陷入两难:想让孩子了解历史,又怕血腥画面刺痛孩子的心。其实,做好这三步准备,比单纯带孩子哭一场更能让历史的警钟成为成长的养分。
①先给孩子搭好历史脚手架
在带孩子走进影院前,千万别直接甩给孩子日本人很坏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我们需要像搭积木一样,帮孩子逐步搭建起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框架。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用时间轴+关键词的方式讲历史:1931年,日本鬼子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们东北。
他们在哈尔滨平房区建了个秘密基地,叫731部队。这些人表面上说是研究治病,实际上用活人做细菌实验,把中国人当小白鼠!
讲到这里,一定要强调:这些事已经过去80多年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国家弱小时,老百姓就要遭罪。
如果孩子年龄更小,可以从绘本《细菌战幸存者口述实录》入手,指着画面对孩子说:你看这个小哥哥,他小时候被日本鬼子抓去打针,结果全身长满红疙瘩。
后来他长大了,一直在告诉大家这段历史。用具体的人物故事替代抽象的数字,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特别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魔鬼怪物这样的词汇形容侵略者。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日本鬼子也是人,但他们被军国主义洗脑,才做出这种没人性的事。
我们反对的是战争,不是所有日本人。这种引导能帮助孩子建立理性的历史观,避免陷入仇恨的漩涡。
②观影时做孩子的情绪缓冲垫
电影《731》为了真实还原历史,确实存在大量令人不适的场景。根据片方公布的信息,影片复刻了无麻醉拔牙孕妇活体解剖等1:1实景,连手术台上的锈迹都与历史照片分毫不差。
家长在观影时要像情绪缓冲垫一样,及时帮孩子化解冲击。
当银幕上出现日军押送特别输送人员的场景时,我们可以轻轻握住孩子的手,小声说:这些被抓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本来可以在家种地、带孩子,却被鬼子当成实验品。
遇到特别血腥的镜头,比如零下35℃的冻伤实验画面,要立刻用外套遮住孩子的眼睛:这个画面太残忍了,我们不看。但你要记住,日本鬼子就是这样折磨我们的同胞。
观影过程中,还要留意孩子的肢体语言。如果发现孩子攥紧拳头、呼吸急促,要马上带他去走廊透透气。
有位家长分享过这样的经验:我儿子看到鬼子把婴儿扔进细菌培养箱时,突然站起来要冲上去。我赶紧抱住他,轻声说:这些事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的国家很强大,没人敢再欺负我们。
等他情绪稳定后,我又补充:你现在好好读书,将来就能让国家更强大。
③观影后把愤怒转化为力量
电影散场后,很多孩子会陷入沉默,或者愤怒地说我要杀光日本人。这时,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分年龄段进行针对性沟通:
小学生(6-12岁):可以带孩子做和平风铃。用彩纸剪出和平鸽的形状,让孩子写下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字样,挂在窗前。
有位妈妈分享:我女儿做完风铃后,突然说:妈妈,我以后要当医生,专门治细菌病,不让坏人用细菌害人。这种具象化的表达,能让孩子把对历史的痛感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初中生(13-15岁):可以结合历史课本展开讨论。比如对比731部队的暴行与国际人道主义法,让孩子明白:日本鬼子不仅违反了战争规则,更违背了人性底线。
还可以带孩子参观本地的抗战纪念馆,看看当年的细菌弹实物。有位父亲说:我儿子看完展览后,主动查资料写了篇《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的作文,现在对生物课特别感兴趣。
高中生(16岁以上):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历史的当代意义。有位老师建议:可以问孩子:如果未来你成为科学家,如何确保科技不被滥用?或者讨论铭记历史与发展中日关系的平衡。这种深度对话能帮助孩子形成成熟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