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档节目已经接近尾声,观众们也和它一起经历了十期的跌宕起伏。然而,没想到就在收官之际,它竟然毫不犹豫地把最后一丝体面丢得一干二净。
热搜沸腾得如火如荼,弹幕的讨论声更是像开大会一样喧闹,甚至连官方微博的评论区,也很少有“好看”的评价,反倒充斥着质疑:“你们到底是在比歌,还是在玩弄观众的情绪?”
从根本上讲,节目现在的节奏就是:你唱得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你能否制造话题。你是不是专业歌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成为舆论的焦点。
这么做,虽然有些看点,但显然缺乏公平。
GAI在那一轮被淘汰,太多人都觉得“冤枉”。他的表演确实很出色,整首《故湘,风》情感充沛,嗓音稳定,现场的观众也有一半为他投了票,票数排名第四。然而最终云端投票却只得了4.65%,直接被淘汰出局。
如果是新晋选手,或许还能理解,但GAI从第一期起就一直尽心尽力,保持低调从不做作,结果在决赛的关键时刻却突然被淘汰,这种安排让人很难相信背后没有操控。
他的态度倒是轻松,他发文说“已经订好放假机票了,不会返场”。这句话听起来平静,但其中却藏着一丝冷意——他早就看透了自己不过是节目剧本中的一颗棋子。节目组甚至装作关切地转发说“等你回来炸场”,这一刻,说实话,反而有些让人感到尴尬。
而在这一期,另一位引发广泛争议的选手是单依纯。她演唱的《开始懂了》表现得平平无奇,虽然没有出错,但也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在现场投票中排名倒数第二,这个成绩相当低。
然而,云端投票中她却排名第一,这直接引发了观众的质疑:节目组是不是在偏袒她?是不是每次都在“保她”?
仔细看完整季节目,你会发现她其实并不容易。她有一定的唱功,选曲也都很用心,每次都努力尝试调整风格,可只要表现稍微不出色,就会被批评为“被捧”。她如果唱得好,人们会说她背后有人;如果唱得一般,又会被指责占了名额。她是那种“稳定但不上热搜”的选手,最容易被拿出来讨论。
某种程度上,她成了节目组的“流量试纸”。每当节目组想要制造话题时,就会让她上台,结果观众们自然会开始讨论。
当林志炫回归,带来了一首技术性极强的《太难唱了》,他精准的节奏、干净的嗓音展现了金字塔顶尖的唱功。然而说实话,看到他演唱结束的那一刻,我并没有起鸡皮疙瘩,反而感到一丝疲惫。不是他唱得不好,而是他的演绎过于“工整”,就像一场考试,像是在展示技巧,而不是表达情感。
你可以说观众“欣赏不来”,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档节目如今的氛围,已经不再是为了欣赏音乐,而是为了制造冲突、抓住情绪反应。林志炫的表演,并没有给节目增温,反而让整个氛围冷了下来。温度降得太低,观众也不敢轻易跟随。
如果要说这一季最“玄学”的选手,非Alexia莫属。
她究竟真的有两次稳居前三的表现吗?她的失误,为什么每次都能被“宽容”?
前一场她高音破音,这一场又情绪失控走音,结果观众还是给了她第二的高票。并不是观众不能接受外国选手,而是大家都在纳闷:为什么她的错误可以被理解,而其他选手的稳定发挥却被忽视?
每次她高排名时,评论区都会炸开锅。节目组真的不在乎这种争议吗?我不信。我更倾向于他们正是想制造这种效果——越炸,越能引发话题,越能带来关注和分裂。
节目组一直吊足观众的胃口,提前预告了终极揭榜将有“大咖”登场,何炅在舞台上铺垫得那叫一个隆重。
结果,走出来的却是胡海泉。不是说他不好,他确实有过作品和人气,也有着相当的资历。
但问题是,节目组把他抬得太高,反而让观众觉得“这也算是大咖吗?”
你不能先给观众树立高预期,再把他们喂以平淡。这样的落差,观众的反应不是“哇”,而是“哦”。而这种差距,不是艺人该背的锅,而是节目组的责任。
回头看这一季《歌手2025》,你会发现,唱得最好的人往往很早就被淘汰;话题最多的选手却被保留到最后;唱功最稳定的人,反倒成了被质疑的对象;那些失误频频的选手,却似乎能被“宽容”。那么,问题来了:这究竟是在比什么?
是舞台吗?显然不是。是情绪的浓度。你能不能在歌唱结束后引发一场弹幕风暴?你能不能在投票结果出来后登上热搜?
你能,就晋级;你不能,就下线。
这不是一场比赛,更像是一场“制造舆论话题”的实战演练。
我不否认这档节目依然具有娱乐性,但我无法再认同它还能叫《歌手》。
你问我还看不看?我看,但我不再相信它了。
真正关心音乐的观众,值得拥有一个不玩心眼的舞台。但现在的《歌手2025》,只配一句话:“把观众当成韭菜,还自诩是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