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文与秦昊,都有过饰演毒枭的经历,但两人对角色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却大不相同。两位演员在演技的道路上,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黄晓明曾言:“演员容易被捧杀”,这句话在张颂文身上,恰好映射出了他近两年演艺生涯中的一些困境。
首先,张颂文与秦昊在诠释角色的方式上,截然不同。张颂文在《猎冰》中所饰演的黄宗伟,起初展现了他的演技功力。尤其是在警察盘查的一场戏中,他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不自觉地绞着衣角、捏碎烟蒂的动作,将角色内心的阴暗和狠劲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通过这些小小的细节,慢慢揭示出角色从一个小人物逐渐蜕变为毒贩的过程。张颂文通过细腻的情感变化、微妙的表情和动作,将角色的“心里坏水”演活了。然而,随着《狂飙》的热播,他在《清明上河图密码》这样的作品中,似乎陷入了表演的固定套路。话语间故意拖慢语速,捋胡子时的刻意做作,都让观众感到“这不就是高启强吗?”一度让角色的表现显得有些重复,像是刻意贴上了标签。
与此不同,秦昊在《扫毒风暴》中所饰演的卢少骅,始终展现出一股冷冽的“纯坏”气质。无论是那副金丝眼镜,还是他整理袖口的举动,外表看似文质彬彬,实际上骨子里却是冷酷如冰的毒枭。尤其是在车祸现场,他那轻描淡写地擦拭灰尘的举动,再加上在法庭上靠着法律条文巧妙辩护的手法,都展现出他那种“坏得有格调”的气质。卢少骅这个角色并没有过多的悲情戏码,相反,他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毒枭刘招华,享受着犯罪过程中与智力的较量,甚至把受审过程当成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演技的风格上,张颂文与秦昊的差异也同样明显。张颂文的表演风格,偏向“沉浸式”,他会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来挖掘角色。记得早年间,他为了寻找角色的感觉,曾特意去城中村观察鱼贩的生活,这让他的演技更接地气。但随着名气的增长,这种“沉浸式”表演渐渐变得有些“技巧堆砌”,例如在《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的赵不尤,他的手势、语气似乎过于强调“演戏感”,使得角色的真实性有所欠缺。相比之下,秦昊的演技风格更像是“抓神儿”,他能精准捕捉到角色的核心精神和灵魂。在《扫毒风暴》里,他用一个眼神、一个笑容,完美展现了卢少骅的复杂性与深沉的虚荣心,他演的每一个细节都没有多余的装饰,反而极具穿透力。
此外,秦昊在《扫毒风暴》里的表现尤为令人称道。他毫不顾忌偶像包袱,剃光头,穿着脏污的囚服,将卢少骅从“生意人”到“阶下囚”的转变演绎得淋漓尽致。通过眼神的变化和呼吸的节奏,他将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逐渐剖开,完全没有任何偶像剧的痕迹。这种“自毁形象”的表演方式,与张颂文近两年钟情于“优雅反派”的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黄晓明提到“演员容易被捧杀”这一点,张颂文的例子尤为突出。在《狂飙》大火后,他的团队似乎越来越偏向于选择“安全区”的角色,无论是在《清明上河图密码》里的权谋人物,还是在《猎冰》中的毒贩,张颂文演绎的角色大多沿袭了高启强那种“先压抑后爆发”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他这样的表演方式感到有些疲乏,正如影评人所言:“他现在的演技总带着高启强的影子。”相对而言,秦昊则在多部作品中突破自我,在《漫长的季节》《三大队》之后,他的戏路越拓越宽。在《扫毒风暴》中,即便是反派角色,秦昊始终保持着不重复自己的原则。
其实,张颂文演戏中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观众的期待在某种程度上捆绑了他。早期他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会去观察鱼贩的生活,从而找到角色的感觉。但如今,他却不断提到要“突破类型”,这种转变其实反映了他创作心态的困惑。与此相对,秦昊始终坚持“角色比自己重要”的理念。在《扫毒风暴》里,那场没有太多观众的庭审戏,他通过卢少骅的眼神、动作以及笑容,展现了角色的虚荣心和内心深处的扭曲。这种敢于直面人性黑暗面,并且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演技,正是当前国产剧所缺少的。
在这两位演员的对比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年演技派演员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在商业成功与艺术突破之间找到平衡。张颂文需要找回《猎冰》时那种“忘了自己在演戏”的松弛感,而秦昊则需要谨慎,不要陷入“张东升式”的舒适区。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扫毒风暴》中卢少骅的成功,也反映了观众对“纯坏”角色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此类角色并不需要复杂的动机,单凭存在本身,就能挑战人性的底线。
当秦昊演绎卢少骅与家人打交道时,他冷漠的态度和机械式的微笑,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压迫感。这种角色的反向演绎,恰好与犯罪心理学中的“黑暗三角人格”相符。而张颂文这两年偏爱演绎“戏剧冲突强”的角色,给人一种角色刻意强调冲突的感觉,似乎缺少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最终,张颂文在《猎冰》中的捡烟头一幕,让人心头一震,凭借的是细节的力量,而秦昊在《扫毒风暴》中的那一笑,却让人感到后背一寒,证明了“收敛表演”的威力。黄晓明的话道出了演员的一大困境:当演员红了,反而容易陷入自己的舒适区,被观众的期待束缚,导致无法继续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