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视频行业的“热度值”再度成为了业内以及剧迷们热议的话题,而这波讨论的源头正是几起相互交织的新闻事件。
首先是某部暑期古装剧因其热度值在剧迷间引发了激烈讨论。随后,一位古装小生在直播中发出了对于当下剧集必须依靠“某个数据”获胜的感慨。这些事件,纷纷引起业内对热度值的再次探讨。
显然,“热度值”如今已经不仅仅是B端的专属指标,它已经悄然渗透到C端,成为普通观众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这场争论中,也不乏一些误解和盲点。例如,尽管“热度值”这一评价系统已经实施多年,依然有部分观众不完全理解“热度值”和“播放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另外,许多人也在探讨一个问题——“热度值”究竟能否真实、客观地评估一部作品的传播效果?它的实现机制是什么?当它与观众的“体感热度”发生冲突时,是否意味着数据造假?最让人担忧的是,平台、制作方乃至粉丝之间对“热度值”的焦虑,是否会影响创作的多样性?
如果从2018年9月首个长视频平台(爱奇艺)推出内容热度值体系算起,这个系统已在行业内运作了近7年,对内容创作和观众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阶段,“热度值”问题需要的不仅是科普,更是深入思考。
热度值的诞生,源于播放量在衡量内容传播效能时的局限性。
在2018年9月之前,播放量几乎是长视频平台衡量内容表现的唯一标准。虽然播放量类似于电视时代的收视率,直观易懂,但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1. 维度单一,播放量只能统计观众的“点击”行为,却无法反映观众的互动情况以及对作品的正负反馈。
2. 仅反映累计效果,意味着播放量更多受上线时长和剧集数量的影响,无法准确反映观众的实时偏好。
3. 数据纯度不足,因统计维度单一,轻易通过“点击”提高播放量,这使得数据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在当时的长视频环境下,播放量已经无法客观衡量一部作品的影响力,内容评估体系亟待升级。
因此,多家视频平台及数据公司都投身到这场改革中。优化思路有两条:一是“提纯”播放量,用有效播放量和集均播放量代替总播放量;二是推行“热度值”体系,结合用户讨论、互动和多维播放等数据,建立一个综合评估体系。
如今,这两种优化方法都已付诸实践,并在行业中广泛应用。爱奇艺、优酷和腾讯视频相继在2018年9月、2025年1月、2022年6月关闭前台播放量,转而采用热度值作为衡量站内内容传播效能的核心指标。这也标志着长视频行业彻底告别了“唯流量”的时代,进入了热度值的新时代。
热度值的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它解决了播放量的不足,不仅提升了数据的可靠性,还大大丰富了评价的维度。例如,爱奇艺的内容热度值计算就涵盖了观众的观看行为、视频互动(弹幕、评论、分享等)、直播以及角色热度等多项因素。
这一综合性评价指标,既能反映内容的播放量,也能动态地展示作品是否激发了观众的参与和评价。因此,热度值的计算已不仅仅是定量,更融合了定性的反馈。
各平台的评价维度和算法选择与其对内容方向的定位密切相关,但总体来看,热度值不仅服务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还对创作者产生了引导作用,鼓励他们产出具有正向价值的内容。同时,它帮助行业摆脱了单纯追求流量的怪圈。
最近,热度值再次成为关注焦点,部分观众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这部剧的热度值这么高,但我的体感温度却不一样?”
所谓“体感温度”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可能有观众反映“剧的热度值很高,但周围人却没在看”;也可能是“身边人都在追,热度值却不高”。这种体感与热度值的差异,并非没有解释。
例如,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六姊妹》凭借4.349%的平均收视率成为了“剧王”,但其热度值却未突破腾讯视频的“爆款”分数线30000,甚至在有效播放量榜单上仅排名第六。尽管它的热度值与收视表现之间有错位,《六姊妹》依然成为了讨论度、达到率和社会影响力的领跑者。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上》和《南来北往》等剧集上。尽管它们在收视率榜单上名列前茅,热度值却未能突破预期。这是因为这类剧的核心观众群体更倾向于沉浸式观看,缺少互动数据,这直接影响了它们的热度值。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剧集在热度值上表现突出,但其收视率和播放量并不占优。例如,《雁回时》和《无忧渡》虽在热度值上名列前茅,但有效播放量排名并不显眼。这类剧集因其拥有高度活跃的核心受众和观剧氛围,借助互动数据、直播和角色热度等维度,在热度值上得到了优异表现。
这些现象可以用“同步”与“对位”来形容。某些剧集如《狂飙》,在各项数据指标上都高度“同步”:收视率、播放量和热度值都居高不下,观众的体感温度也自然很高。然而,这类剧集数量有限,属于市场的顶端。
而另一些剧集,可能在某一指标上表现突出,形成“对位”关系。例如,它们可能依靠特定受众群体的高度喜爱,在热度值上成为爆款,但对其他观众而言,体感温度未必高。这类剧集反映了市场的多元性和个性化需求,也展示了观众偏好的多样性。
最后,爱奇艺推出的“四大殿堂”系列也给观众带来了更明确的追剧指南,展示了各类剧集的不同特色,不再仅仅盯着“破万”的榜单追剧。这份片单通过多维评估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体现了理性看待热度值的信号。
对于从业者而言,这也提醒大家:市场需要更多的“强剧”而非单纯追逐热度值的“爆款”。艺术创作的多样性,远比单一的数据排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