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报仇》
张彻的“界牌关”情结从此片开始,之后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曾多次出现,他的《报仇》是一部浸透着血气的江湖悲歌,姜大卫饰演的关小楼,为替兄复仇步步为营,那身白衣染血的镜头,成了武侠片里最凛冽的符号。两处剪辑还蛮伤感的:一个是关玉楼身死前和《界牌关》的表演互文蒙太奇,二是最后关小楼力竭前回忆往昔,留下的两个字是“哥哥”。
2.《新独臂刀》
脉络完整的复仇故事,完成度在邵氏影片里面实属罕见,《独臂刀》以断臂侠客方刚的复仇之路,撕开江湖伪善的面纱,影片打破传统侠客的完美形象,主角断臂更显孤勇,姜大卫将隐忍与爆发拿捏得很精准。剧情紧凑,拍摄手法很棒,另外,影片中的武打设计令人称奇,从双手双刀到单手三刀的巧妙转换,展现出了导演、编剧和武指非凡的想象力。
3.《刺马》
改编自“渔色负友”故事版本,故事背景是同治九年,两江总督、封疆大吏马新贻被刺客张汶祥所杀,刺马案至少流传三种说法,而本片与《投名状》采用的都是二嫂说,七三年采用这个说法很合理,当时观众喜闻乐见。《刺马》以浓烈武侠美学重构刺马案,荷尔蒙与权谋交织,狄龙、姜大卫等人演绎兄弟反目,慢镜血色与悲情宿命感交织,江湖义气终难敌欲望深渊。
4.《叛逆》
张彻继《死角》后又一探讨青少年问题的剧情文艺片,影片呈现了两代人的代沟问题,姜大卫的叛逆形象很有说服力,表达了青年对社会的迷茫和不满。本片立意和视角都很有创新,现实中的阿尊可以审视当年的惨绿少年,但是片中的凌希已经因为叛逆输掉了自己所有的机会,如果说香港新浪潮有前奏曲,我个人认为可以从这部《叛逆》开始了。
5.《保镖》
一次普通的压镖拍出了悲壮的味道,制作水准在线,武打戏虽像儿戏却又那么真实,真马真火真滚,看起来真的太棒了,爱情戏克制又无畏,丝毫没有让剧情拖泥带水,很有侠的感觉。一座塔,三个人,简洁故事,简洁关系,简洁氛围,引人入胜,狄龙化身小醋包而姜大卫将内敛英勇诠释得十分到位,最后又给姜大卫安排了一个舍身结局,更叫人对他心生怜惜。
6.《游侠儿》
本片算是姜大卫一人的独角戏,影片中对江湖中奸诈的一面表现得很到位,游侠儿是怎样一步步落入圈套的,值得人警醒。如同影片中姜大卫每有近景镜头便会咧嘴一笑,这笑中的单纯恰对应着“游侠儿”的性格,以及影片的主题,喜欢江湖中如此单纯的人物,一如喜欢苍凉现实里那些仍坚持自我的人儿。结尾在邵氏武侠电影中比较少见,颇具玩味,在张彻导演的片子里演少侠可算是高危职业。
7.《死角》
果然经济发达的时代才能玩残酷青春,放在七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的香港其实更容易理解,电影中的张纯的窘境和当下的中国年轻人相当,只不过时空上差了半个世纪。“个体的困境”应该怎么拍,本片无疑是教科书级别,影片立意不错,其实有点七十年代末新浪潮电影的那个味道了,开头结尾一对比就觉得好凄凉,小年轻爱作死,为了出口气走极端,何必较真呢。
8.《猫头鹰》
影片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荒诞不经的情节设计,给观众带来大量的笑料,作为这一类型的先驱之作,它不仅在包袱和趣味上做得十分出色,而且在造梗能力上也是一流的。导演的创意不错,各种恶搞也算是开山鼻祖,剧情彻底放飞,玩的是真开心啊,抛开明星滤镜,比《东成西就》还好看,揭开大反派的面具,原来是路人甲这一幕实在是蚌埠住了。
9.《十三太保》
本片作为武侠电影而非历史电影观赏的话,按照七十年代初期港片的标准至少也算精品了。《十三太保》以十三太保的兄弟阋墙为背景,将男性情谊、英雄悲歌与血腥浪漫等主题一一展现,美少年之死,盘肠大战和五马分尸名不虚传,除却暴力美学,文戏出乎意料的不错,张彻真的好爱姜大卫,连在“男人戏”里塞一个女配角都是为了丰富他的角色形象。
姜大卫演技巅峰的9部港片,几乎每个角色都成为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