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充满喧嚣的娱乐市场,各类作品如潮水般蜂拥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在短视频平台上,重生穿越类短剧以其密集的剧情反转迅速吸引观众,点击量经常突破亿次;而网络小说排行榜上,霸道总裁逆袭、废柴逆袭等套路作品屡见不鲜,月票榜前列长期被同质化的作品所占据。
这些作品仿佛快餐式的批量生产,看似诱人,实则空洞乏味。它们不仅在各大平台上形成了流量垄断,还推动着恶性创作生态的形成,像是“爽文改编”的畸形文化(比如“特朗普爱上扫厕所”这种荒唐创意)。
当推荐算法不断推送这些充满感官刺激的内容时,我们不禁要反思:这真的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文艺吗?
而陈佩斯的《戏台》就像一股清泉,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思考,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文艺。陈佩斯,这位喜剧界的老前辈,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作品和对艺术的执着,成为了业界的楷模。他和刀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都坚守自我,不受权贵左右,以真诚的作品与大众对话。
经过多年的沉淀,陈佩斯携带着《戏台》重返影坛。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话剧,经历了十年的打磨与历练,赢得了广泛的好评。从2013年首演到2023年电影开机,这部作品在全国30多个城市演出了500多场,每一次演出都吸引了大量观众,口碑也随着时间不断积累。
这十年的积淀使得电影《戏台》从一开始就备受期待,未上映时就创下了艺术电影的预售纪录。电影的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表面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藏着深刻的多重层次。以“真假霸王”的戏剧冲突为核心,影片呈现了多种鲜明的角色,并通过他们的性格冲突,带领观众走进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影片的前半段巧妙利用身份错位、语言误解和行为错位制造笑点,让观众在欢笑中沉浸其中。例如,大嗓儿误被认作洪大帅亲弟弟的那一场戏,通过方言梗和误会梗的叠加运用,将喜剧效果发挥到极致,笑点不断。
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的笑声开始混合着深思。当冲突愈加剧烈时,每个角色的抉择,逐渐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的人顺应人性,有的人坚守原则,有的人逞一时之快,而有的人则在乱世中展现出不屈的精神。
尤其是在金啸天和凤小桐在战火纷飞中,依然从容唱戏的那一刻,影片的主题愈加明确:在动荡的社会中,坚守艺术与理想,显得尤为珍贵。此刻,电影通过这段戏的灵感,向1937年上海天蟾舞台的京剧演员致敬,他们在炮火中依然坚持演出《霸王别姬》,将艺术与民族气节完美结合。
与许多主流喜剧电影不同,《戏台》没有过度依赖网络梗来堆砌笑点,也没有强行注入价值观。就像陈佩斯以往的小品作品一样,它让观众在不经意间融入故事,随之感受人物的命运起伏,通过合理的结局逐步提升影片的主题。
这种创作方式使得《戏台》在同类型电影中脱颖而出,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影片中的“戏中戏”结构交织了《霸王别姬》的经典唱段和现实剧情,既展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又暗示了角色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妥协。这种叙事技巧与黑泽明的《生之欲》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艺术表现承载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也做到了极致。黄渤饰演的大嗓儿,是一个底层民众的典型代表,一个不识字、不懂事的大杂货店外卖员,每天靠送包子为生,唯一的爱好是听戏。面对战火纷飞的北京,他一直秉持着麻木的“事不关己”的态度,这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普遍心理(现在依然如此)。
直到与洪大帅相遇后,他的生活才发生了变化,观众也从中看到在强权下底层民众的悲惨命运。陈佩斯饰演的班主侯喜亭是整部影片中最为复杂的角色之一。身为戏班的核心人物,他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游刃有余。那把他手中端着的小茶壶,不仅代表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象征着他对自己地位的执着。
面对权贵,他不断妥协,甚至在洪大帅要求改编经典剧目《霸王别姬》时,面临内心的挣扎,影片通过他那颤抖的手指和破碎的茶杯,生动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守旧者的无奈和妥协。这一切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困境。
与这些角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尹正饰演的金啸天和余少群饰演的凤小桐。他们生活优渥,但并不追逐利益或逢迎权贵,而是坚守着艺术的操守。金啸天在被迫改戏时,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而凤小桐则在面对洪大帅的威胁时,依然坚守本心,不做妥协。
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快消文艺作品,特别是重生、穿越题材的作品,虽然满足了部分观众对幻想世界的需求,但这些作品往往情节空洞、逻辑混乱,更多的是依靠感官刺激来迎合短期娱乐需求,缺乏深刻的社会思考。
这些低俗作品通过数据精准推荐,不仅阻碍了观众接触更有价值的文艺内容,甚至会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它们在表面上看似“轻松”,但实际上缺乏深度与内涵,不能为观众带来真正的精神滋养。
市场上这种“垃圾快消品”的盛行,反映了当前创作领域的种种问题。部分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忽视了文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批量生产低俗作品,导致整个文艺市场鱼龙混杂。而观众在快节奏生活中,也倾向于选择这些轻松、直观的作品,使它们获得生存空间。
正如某网文平台所言,通过数据分析,加入“打脸”情节的小说能增加30%的订阅量,这种畸形的创作现象应当得到遏制。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像《戏台》这样具有深度和内涵的文艺作品,它们能够启发人们思考,带来精神上的力量。
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成为时代的镜子,照亮社会的真实面貌;它们应当成为文化的火炬,照亮人们的前行道路,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如本雅明所言:“每一个时代都梦想着下一个时代,艺术正是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因此,文艺创作者们应当肩负起责任,扎根生活、关注社会,创作出真正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与此同时,观众也应提高审美素养,主动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作品,以此推动整个社会文艺水平的提升。
陈佩斯的《戏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它为我们展示了优秀文艺作品的魅力。在如今鱼龙混杂的文艺市场中,我们需要更多像《戏台》这样的作品,来净化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