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讲的人未必用心,但听的人却能掀起滔天巨浪。
最近,德云社的新晋相声演员张鹤擎在一场演出中因为嘴快了一步,无意中惹火了相声界的前辈,侯宝林。他说侯宝林的相声“不可乐”,也没包袱,甚至还补了一句:“这是我调查过的。”这一句话,现场可能只是一阵轻松的笑声,但很快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侯宝林,这个名字在中国相声界如同“教父”一般的存在,是中国现代相声的奠基者。他的作品几乎代表了相声的经典。有人说他的相声不好笑,就像是有人突然站出来质疑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否过时,显然是那种少有阅历却自信满满的人才会冒出这类言论。
而张鹤擎,虽然近年来在德云社内逐渐崭露头角,但终究是一个90后新星,正处于努力拼搏的阶段。他的这番话,无疑让自己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这种风,不是带着粉丝流量的风,而是夹带火花的那种风。
张鹤擎这番言论,确实有些过了。尽管“砸挂”这个行为在相声圈并不新鲜,甚至是相声的传统技巧之一,但他砸的对象却非同一般。砸自己同行,或者开开娱乐圈的玩笑、调侃官场新闻,观众或许一笑了之;但侯宝林这种地位的前辈,可不是随便能“逗哏”的素材,而是值得敬仰的存在,几乎是不可触及的神圣牌位。
而且,张鹤擎背后有德云社的金字招牌,一旦他说话不慎,不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整个社团都得为此买单。你可以私下里不喜欢侯宝林的相声,甚至可以私下吐槽,但要敢在公开舞台上大肆评论,就得做好承担可能引起的广泛反响的准备。
网友纷纷发声:“你张鹤擎是在讽刺整个传统相声的根基。”这话虽重,但也很难反驳。
这场风波,实际上是德云社在面对“创新”与“敬祖”之间的迷失。郭德纲曾凭借一己之力让相声从“工人文化宫”走回舞台中央,敢说、敢做、敢突破,甚至翻覆了许多传统的神话。张云雷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因为敢于打破禁忌,挑战“老套路”。但是,别忘了,郭德纲已经成了相声界的“教主”,张云雷也在跌倒后站起来了,依然能以实力证明自己。而张鹤擎呢?他还只是一个刚崭露头角的新人,不能高估自己承担的风险和舆论压力。
德云社如今如同一座轰鸣的工厂,每一个演员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放大,接受外界的批评、审视,甚至是媒体和同行的挑剔。这并非他们不懂张鹤擎的“包袱”是什么,而是等待着机会,一旦露出破绽,便能轻易地将他打倒。
张鹤擎这次踩雷,也正是因为这股“拧巴”的局面。侯宝林的地位如山,一旦触及,必定有风暴;年轻演员尝试带入自己的幽默和风格,往往需要突破传统,而德云社的年轻演员,尤其是张鹤擎,面对的挑战也不是简单的搞笑,而是如何在坚持创新的同时保持敬意。正是这种无法平衡的矛盾,让张鹤擎的一句话在观众心里种下了更大的裂痕:你们德云社不就是最敢说的吗?
最终,张鹤擎的言论不只让他自己陷入了风波,也让观众陷入了思考:这究竟是为了“为老先生讨公道”,还是我们被“文化洁癖”所绑架?
这件事折射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相声,究竟应不应该与时俱进?”侯宝林那一代的相声,以讲故事、模仿为主,依靠的是夸张和机巧来制造笑点。而如今的德云社,则更注重时下的社会话题、社交热点,语言风格上也变得更加快节奏。对于20岁的观众而言,侯宝林的相声或许已经不再是最有趣的,但这并不是说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评价。而且,就像你能觉得爷爷的诺基亚不好用,但不会当面说“这手机真土”,那种轻蔑之语其实是对长辈的无礼。
另外,德云社现在的受欢迎程度,更多的是品牌效应,大家追的是“德云社”而非“每个演员”。郭德纲固然是顶梁柱,张云雷、秦霄贤等人也有能力翻过许多难关,但这些人之所以能站稳脚跟,是因为他们有“内容回血”的能力。张鹤擎呢?如果这次不能通过自己的作品证明自己,那他可能真的会被这场风波“砸出局”。
其实,德云社的内部应该有一份明确的讲稿守则,不要让“自由发挥”成为任意砸挂的理由。否则,德云社真有可能变成一个“开口一雷,封神靠流泪”的流量工厂。相声向来讲究“有腔有调,有礼有节”,张鹤擎这次踩雷,恰恰是没有掌握好“玩笑”和“祖宗”之间的分寸。
想红没错,但绝不能踩着过往的高人来博眼球,那样不仅是突破,更像是在搬祖坟。德云社若不想每年都上演“道歉式爆红”,便该更加审慎地让台下的“德”真正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