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张兰出来解释的时候,我真心觉得她挺委屈的。酸辣粉发霉这个事,确实严重,谁遇到都不好受。说实话,要是换做别的品牌,顶多认个错,召回一下,赔点钱,再发个券,三天热度就过去了,大家也没什么大反应。
但结果呢?张兰自己玩了一出“花式自爆”,本来可以轻松带过的危机,被她折腾成了“互联网危机公关反面教材”。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你要追溯,其实就是一批发霉的酸辣粉。顾客一拆开包装,看到的粉像是发了霉一样,白毛翻滚,像跟海带打架。视频一发,瞬间全网炸了。酸辣粉发霉,这可不只是产品问题,这是食品安全问题,直接炸了锅。
而这个时候,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张兰的反应是——开始扯资历、讲自己多苦、多坚强、多成功,做了一大堆人设。第一条视频里,她提到自己曾在巴黎拼搏,家里有多艰难,自己得过多少荣誉,企业有多正规,嘴上说着“客户是上帝”,语气却像在说:“你们懂个啥?”
甚至还不小心把姥姥的名言加进去:“穷死不能要饭。”
???
不好意思,张兰,你做的不是戏,是酸辣粉。粉发霉了,你说你姥姥立场硬、做人不能低头,这和顾客吃出白毛有什么关系?你倒是快点说——赔钱吗?召回吗?后续怎么处理?
你不说,这一切其他解释都白搭。
但她可不这么想。她觉得自己被“网暴”了,大家都太狠了,完全不给她情面。于是,她开始狂发视频,拍炒粉,拍车间,甚至晒她在法国迪奥花园游玩的存货,专门去点赞一些律师的视频,还说“会将建议汇总反馈”。
你以为她在积极回应?其实,她在“感动自己”。
那个律师的视频里有一句特别离谱的话:“我们最初以为是黑粉,现在确认是工厂问题。”
这也太奇怪了吧!你道个歉也就算了,还顺带甩黑粉的锅?这不是找架打吗?
就算你再不甘心,也得知道轻重缓急。客户不是水军,买了东西,吃出了毛病,这时候还扯“网暴”?你这不是解释,这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而最搞笑的,是她那句“粉墨登场”。她本来想说“正式回应了”,结果词用错了,贬义词用来形容自己,把整个气氛拉到了舞台上,观众都懵了:你这是来道歉的,还是来演独角戏的?
接着,到了7月30号,她的视频里表情都快挂不住了。眼神飘忽,话音虚弱,屏幕上写着四个字:“我烦透了。”
然后,到了8月1号,她终于放弃挣扎。她不再拍炒粉,不再拍炒制流程,干脆晒存货,跟闺蜜赵行长在法国晒太阳,背景是花园,脸上是滤镜,嘴巴说的是:“我从深渊里走出来了。”
这哪是深渊?这明明是她自己挖的一个带泳池的坑,跳进去还铺了张躺椅。
你说她“摆烂”吧,但她又不是那种破罐子破摔的摆烂。她更像是那种——我不信这事能毁了我,所以我不打算配合的摆烂。
她的自信,来自流量的宠爱。觉得骂几句也没什么,最多风头过去,继续开播,搞搞促销,销量冲上去,一切又照常继续。
但现实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你可以不真道歉,但不能连装都懒得装。你有荣誉你可以自豪,经历过苦难我也佩服,但当顾客出问题时,你必须低头。这不是谁欠你什么,而是你欠市场一个回应。
总结来说,张兰这次的最大问题,不在于“酸辣粉发霉”,而是“情绪主导公关”。她太过自信于舆论操控,低估了网友的判断力。她以为讲讲情怀、晒晒人设、发发存货,大家就该心疼她,原谅她,继续买她的酸辣粉。
她可能还想等热度过去,再出来卖惨,做个“我这段时间过得很痛苦”的情感营销,继续带货。但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是几年前那群“看谁哭就心软”的小白了。
你发再多视频,大家看的是你真不真诚,赔不赔偿,顾不顾消费者。你要是直接承认:“我们搞砸了,该赔偿赔偿,该道歉道歉。”事情早就翻篇了。
结果呢?她越解释,越像个不愿认账的老赖;越发视频,越显得没有底气;越讲苦情,越像在逃避。
她是真的没想到——有时候你说的每一句话,观众都能听出来你心里到底在装什么。而这一次,全网都听懂了。
不是产品不行,是你的态度不行。张兰,你不是“被网暴”,是被自己绊倒了。
你越努力想爬起来,越不肯认错,反而让人看得——心酸,也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