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号这天,热搜榜上一个标题,把不少人吓了一跳——“鹿哈订婚”。
你别说,这名字放那儿,谁不条件反射想到鹿晗?尤其标题里还有个“订婚”,粉丝心里立马拉响警报:这是要官宣喜事了吗?关晓彤呢?俩人不是还没个确切的结局吗?
结果点进去一看,啊这——鹿晗一个字没提,照片里的男主根本不是鹿晗本人,而是一个叫“鹿哈”的网红。
没听过?那得往回翻几年。
“鹿哈”本名凌达乐。
长相呢,你单看五官,不是完全复制,但组合起来就带着几分鹿晗的影子——眉眼细长,鼻梁高挺,笑起来嘴角带点微翘,再加上一头发型和妆容模仿到位的短发,隔着屏幕不仔细分,真有可能认错。
他就是抓住了这点,从名字到形象全盘照搬。直接把艺名改成“鹿哈”,在视频平台、直播间各种露脸。那几年鹿晗顶流程度有多夸张?粉丝号称能“买瘫服务器”,演唱会票秒没,广告代言铺满大街小巷。
于是,一个能让人“误以为是鹿晗”的替身,天然就自带流量。人家一个视频点赞几百万,他拍个模仿视频也能刷上热门。商家也乐意用,毕竟成本比请鹿晗低太多,效果却能沾光。
钱,来得比想象中快。
他自己都在直播里承认过——巅峰期一个月能赚500万,七个月时间进账3500万。这个速度,哪怕你是在一线城市打工二十年,也未必能摸到个零头。
有人会说,这钱不就是碰瓷来的么?确实,他的红利期,完全建立在“像鹿晗”这张脸上。可互联网的残酷在于:你能抓住机会,别人就会替你鼓掌,至于道德上的质疑,骂着骂着也就淹没在热度里。
而且他那会儿几乎是“全天候营业”——拍模仿视频、出席商演、带货直播,每一条路都踩得准。短短几年,豪车、房子全置办了。对普通人来说,这种收入简直是“开了外挂”。
但“碰瓷”有个天然风险——你火的同时,也在消耗另一个人粉丝的好感。
鹿晗粉丝从一开始就不待见他。毕竟谁愿意看着自己喜欢的偶像被另一个人借形象赚钱?
尤其是粉丝觉得,他不仅像,还“故意像”——服装、发型、神态全都在刻意模仿。哪怕后来他改回了本名凌达乐,粉丝的厌恶值也没降下来。
这次订婚,本来是他的人生喜事,但一出消息,用的还是“鹿哈”这个名字。粉丝立刻炸锅——这是又开始蹭了?你自己不想摆脱争议,还非得用过去的名号蹭点击量。
于是,祝福声被骂声淹没。热搜底下,评论区几乎是一边倒的不满,甚至有人留言:“八年恋爱不稀罕,你别借着我们家正主的热度发喜帖。”
有意思的是,他跟鹿晗之间,并没有公开的敌意。
甚至在鹿晗第一次开直播时,他还特意刷了22万的礼物。那会儿直播间的观众都惊了——这是在赔礼道歉?还是在表忠心?
对他来说,这笔钱不过是当年捞金的小零头。可这个动作很微妙:一方面像是在承认自己吃过对方的红利,另一方面也算是给足了面子。
他自己也不装清高,承认“火是因为像鹿晗”。区别在于,他在赚够钱后收了手,慢慢淡出,不像有些人一直吃老本硬耗。
这回订婚,他晒得挺高调——照片、戒指、现场布置全套奉上。
女方是他谈了八年的女友,从他默默无闻到网红巅峰,再到慢慢淡出,一直都在。
两人感情挺稳定,不炒作、不摆拍甜腻视频,这在网红圈都算清流。
反倒是这场订婚,让不少网友开始“对比局”:
鹿晗和关晓彤七年恋情,至今没等到官宣婚讯;
鹿哈和女友8年感情,已经修成正果
有人感慨:“正主还悬着,影子先领证了。”也有人冷嘲:“影子好歹有结果,正主还在让粉丝等。”
其实,从商业角度看,鹿哈这套模式是互联网的典型案例:
会蹭:有目标、有方向,直接把自己打造成“平替版顶流”;
敢赚:巅峰期不管别人怎么骂,先把钱赚到手;
能收:知道争议无法根除,及时收手,把成果留住。
但这种路数,复制不了。没有那张脸、那份胆子和时机,模仿不来。更别说,鹿晗当年的人气是天花板级别的红利期,换成别的明星,热度也未必够你吃到饱。
从他这次订婚的反应来看,他早就对外界的骂声免疫了。
热搜能上,关注度有了,哪怕是骂声,也是一种流量。他的态度很简单——钱已经进了口袋,婚也订了,该做的事都做了,其他的不用多解释。
而粉丝这边,情绪更像是一种“被冒犯感”——不是不允许别人长得像偶像,而是不能接受有人靠这种相似去牟利,还拿它当成长期人设经营。
但不得不说,他的故事也算给了很多人一个提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形象就是资源;
流量和争议是双刃剑,捞得快,也可能掉得快;最重要的,是在该下场的时候懂得退场。
鹿哈的八年感情,能走到订婚,说明他在私生活上还是有点定力的。相比那些在娱乐圈一夜暴富然后糟蹋光的网红,他的收尾还算体面。
只是,当热搜上的名字依旧是“鹿哈”,网友的第一反应恐怕还是“这次,又是哪位影子上位了?”
这一场热搜闹剧,鹿晗没现身,关晓彤没发声,主角是个早已淡出主流视野的网红。
可热度依旧,流量依旧。互联网的荒诞就在于——真真假假,人们已经分不清,只是出于八卦本能,点开看个热闹,然后在评论区留下几句情绪化的感叹。
而鹿哈呢?大概早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了。毕竟,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局,他已经拿到了想要的全部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