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历史题材剧《红军东征》播出,张铁林在剧中饰演毛主席,却遭遇了大量批评。
张铁林一直是以演绎皇帝角色著称,但这次演毛主席的表现却让许多观众失望。很多人认为,他对毛泽东的刻画缺乏深度和气势,无法传达出伟人的威严,甚至有观众直言:“唐国强演毛泽东的感觉是完全投入的,而张铁林看起来像是在模仿唐国强。”这种评价直指问题核心。
此外,张铁林的国籍也成了争议焦点。制作方对此回应道:“演员的演技才是最重要的,国籍并不是问题。如果一直纠结国籍,反而会限制演员的潜力。”然而,这样的解释并没有说服观众。一方面,张铁林的演技本就不够全面,表现毛主席的伟人形象相对勉强;另一方面,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是深受人民敬仰的伟人,而张铁林的外国国籍在许多人看来显得不太“合适”。
这种“荒唐”的选角情况并非个例。在电视剧《寻路》中,许铂岑也曾饰演毛主席,结果同样受到了批评。无论是眼神、手势,还是毛主席在长征中抽烟的细节,许铂岑的演绎都明显带着模仿唐国强的痕迹,但效果却差强人意。观众指出,许铂岑的眼神显得涣散,没能传达出毛主席在革命斗争中的锐气;手势僵硬,仿佛是为了模仿而模仿;甚至连抽烟这一动作,都让人感觉像是在做作,人物的灵魂完全丧失。
尽管许铂岑随后在电影《古田会议》中再次尝试演毛主席,表演水平有所提升,但依然显得脸谱化,和唐国强、古月的表现差距明显。
另一个例子是话剧演员王晖,他在电影《风云1927》《忠诚与背叛》《通道转兵》等作品中多次塑造毛泽东形象,虽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同样面临批评。特别是在《通道转兵》中,电影要展现的是一个处于低谷、身患疾病,但依然奋力指引红军走向胜利的伟人形象,需要演员做出一定的突破,给观众一个新的视角。然而,王晖的演绎风格偏向话剧演员的程式化,缺乏细腻的情感表达,导致毛主席在逆境中的乐观与睿智表现不足,人物形象较为平面。
在电视剧《西北岁月》中,佟瑞欣饰演了中年毛主席。作为唐国强之后,塑造毛主席形象最多的演员之一,佟瑞欣的演绎往往侧重于展现毛泽东的智慧和谋略,而对于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则略显生硬。虽然他的演技不乏亮点,但要做到形神兼备,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最近,演员于和伟也将在电视剧《伟大的长征》中饰演毛主席。考虑到他的表演风格,似乎很难避免“献丑”的风险。
唐国强、古月和王霙等被视为特型演员的标杆,他们的成功离不开深厚的表演天赋以及对角色不懈的研究。毕竟,饰演毛主席这样伟大的历史人物并非易事,并非每位演员都能做到。要成为特型演员,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对角色的深入理解。
那么,为什么如此多的演员热衷于饰演毛主席这类伟人形象呢?或许是为了让自己在演艺圈中更加耀眼。于和伟、张铁林、佟瑞欣和王晖等人,作为业内知名演员,争相出演毛主席,并非单纯为了片酬,而是想通过这种角色为自己“镀金”,为未来的演艺生涯铺路。
然而,像“张铁林们”这样在角色塑造上失衡的演员,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他们是否无意中损害了伟人的影视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