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第二部抗战题材电影《东极岛》终于上映了。
今年暑期档真的是百花齐放,不管是《长安的荔枝》还是《南京照相馆》,亦或是陈佩斯老师出山之作《戏台》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朱一龙打破观众们的固有印象,让整个娱乐圈都为之震惊。
这一次,朱一龙也是打破了观众们的固有印象,让整个娱乐圈都为之震惊。
01 为角色“毁容”:从白面小生到黑皮渔民
“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肌肉,粗糙的双手,第一眼看去我差点没认出来。”一位观众在看完《东极岛》后如此描述朱一龙的新形象。
为了贴近渔民角色,朱一龙提前两个月开始魔训:体脂率降到10%以下,考取渔船驾照,练习水下闭气4分半钟。
朱一龙的红,并不意外
在舟山东极岛实拍期间,他主动暴晒让皮肤黝黑粗糙,连当地渔民都误以为他是岛上居民。导演管虎在采访中透露,朱一龙甚至拒绝使用替身,所有水下戏份都亲自上阵。
那些水下倒立、卷腹的训练视频让粉丝心疼,但也正是这份敬业,才有了银幕上那个立体鲜活的阿赑。
“要让观众相信他就是生活在岛上的渔民,而非演员设计的角色。”朱一龙在专访中这样解释他的创作理念。当导演指着里斯本丸沉船遗址的方向时,他突然与角色产生了灵魂共鸣:“突然与阿赑有了某种连接。”
02 演技蜕变:从“眼技派”到“生理化表演”
朱一龙在《东极岛》中的表演被影评人高度表扬:他不再依赖台词,而是通过身体的真实反应传递情感。
面对落水的英军战俘,他选择沉默,但眼神里的挣扎让观众读懂了他内心的矛盾。亲人被杀时,他的杀气仿佛能从银幕中溢出来。水下戏份中,他用肢体动作和表情变化,把溺水者从挣扎到绝望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朱一龙的红,并不意外
最震撼的是那段即兴发挥的“抽耳光”戏,当村民在日军暴行面前依然选择忍让时,阿赑怒不可遏地抽打村民耳光,质问:“你还能不能忍?”这个即兴加入的桥段成为激发群体血性的关键转折点。
“朱一龙像水,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一位网友的评价精准概括了他的*剧抛脸特质。
从《镇魂》中的温润教授到《人生大事》里的痞气殡葬师,再到《消失的她》中的复杂丈夫,每个角色都判若两人。
03 流量到实力:一部戏一个样的蜕变之路
2018年,《镇魂》让朱一龙一夜爆红。他一人分饰三角的演技令人惊艳,但也被贴上了流量明星的标签。
但他不甘心于此,他想做的是实力派。
他开始一步步尝试不一样的剧本,用不同质化的角色证明自己的实力。
《知否》中的小公爷齐衡,让观众看到他驾驭古装剧的能力。《人生大事》里的莫三妹,颠覆了大众对偶像演员的认知。
朱一龙的红,并不意外
《消失的她》中的何非,展现了他塑造复杂角色的深度。而如今的《东极岛》阿赑,则让他的表演达到新高度。
这种蜕变背后其实是他清醒的职业规划。当记者问及如何保持演员的神秘感时,他淡然回应:“若观众只记住角色而忘了我,才是演员的本分。”
04 演员的本分:让角色活在观众心中
“从白玉兰奖台到东极岛渔村,他的‘隐身术’让观众只记住角色。”《东极岛》上映后,这条评论获得高赞。当片尾字幕滚动时,观众还在为阿赑的命运唏嘘,这或许是对演员最高的赞美。
朱一龙在接受专访时,道出了他参演《东极岛》的初心:“那时候我们没有能力让世界知道这件事(里斯本丸事件),但今天我们有能力讲述,所以我必须加入。”
朱一龙的红,并不意外
正是这种历史使命感,让他的表演超越了个体成就。当他在银幕上展现中国渔民骨子里的善良、仁义与血性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角色的成长,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觉醒。
在当下追逐流量的娱乐圈,朱一龙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用角色代替自己发声,用作品而非绯闻说话。
《东极岛》中那个浑身是血、眼神如刀的阿赑,不仅是一个渔民复仇者的形象,更成为当代中国演员专业精神的象征:当演员消失在角色中,艺术才开始真正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