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位电影界的大咖,不仅执导过《赌神》《鹿鼎记》《城市猎人》,还拍摄过《肉蒲团》和《玉女心经》。他曾直言不讳地批评中戏和北电等著名艺术院校的教师:“那些老师自己在电影行业根本没有成功的经历,凭什么教学生?”“学校里拥有博士和教授,但他们自己却没拍出一部真正的好片!”
从片场熬出来的话语权
想要了解王晶的“狂”,我们得看看他的经历。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的香港电影界,王晶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票房机器”。不仅仅是票房收入令人震惊,他的作品产量同样不容小觑。眼下,他的导演和监制作品已经超过300部,其中有一年他竟拍了7部电影!白天在邵氏片场忙着拍摄《逃学威龙》,夜里12点立马赶往嘉禾片场拍《A计划》,就是如此不分昼夜的工作状态,他撑过了多少个漫长的通宵。不禁让人感叹,如今还有谁能保持这样的创作热情?
王晶甚至能在短短7天内完成《倚天屠龙记》的拍摄,3天内写完《九品芝麻官》的剧本,甚至同一天监制3部电影。虽然有人指责他拍摄的部分影片不过是烂片,但也有人认为,在香港电影最艰难的时刻,他通过这些“烂片”养活了半个电影圈。他的身后不仅有大量实践的支持,还是一位真正的实战派。他的书架上摆满了一万多部电影,随时可以拿出来进行钻研。父辈的积累,包括父亲和叔叔,他们自杜月笙时代起便开始拍摄的丰富经验,为他提供了近百年的电影智慧。这样的背景,使他在电影行业中有着异常丰厚的实战经验,称他为用胶片与票房铸就的电影人,一点也不为过。
经历过无数个通宵的他,自然能在资本压力下,游刃有余地平衡艺术与市场,因此他对于“影视领域的好老师”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学院派的致命短板
在国内顶尖的艺术院校,招聘老师时普遍看重的是博士学位、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课题项目。然而,这些学术成就真的能与制作出受观众喜爱的电影划上等号吗?比如,有人说起一位985高校的影视教授,他虽然发表了20篇核心论文,专注研究“法国新浪潮叙事”,可自己拍的作品却只是学生作业的水平。
香港黄金时代的导演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像吴宇森这样的人经历过5年的编剧生涯,杜琪峰在影视界辛勤耕耘了7年才得以成名,王家卫则是默默写了好几年剧本。他们的老师是失败的教训,是被观众的批评和改剧本到几近疯狂的煎熬。而如今,许多影视学院的老师甚至连完整的商业电影制作流程都没有实操过,常常只会教授一些难以操作的解构主义叙事,让学生们在实际拍摄时甚至连“打戏怎么拍才不会出错”都得查资料。
结语
王晶并非否认艺术教育的价值,他愤怒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人自己都无法懂得电影的真谛,却在误导学生”。对于电影人而言,不论是科班出身还是自学成才,能够在影史上留下印记的,永远是那些用作品说话的人。网友们对此总结得很到位:“他的控诉越是尖锐,反而说明了他对电影的热爱多么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