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第一梯队
2025年8月3日 18:02 河南
盯着屏幕上显示的“9·18”定档字样,我的手指不自觉地抚摸着手机边框,心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爷爷当年蹲在门槛上,拿着枯枝在地上画“731”的情景。
这部讲述日本731部队罪行的电影,从筹备到上映经历了整整三年的漫长等待。导演张黎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最困难的并不是搭建场景,而是如何把受害者的痛苦呈现给观众——他害怕展现过于惨烈的画面让人无法忍受,同时又担心过于轻描淡写,无法表达出那些埋藏在哈尔滨地下的三千冤魂的痛楚。剧本经过了八次修改,每一条台词都要查阅哈尔滨731遗址博物馆的档案。比如,关于“活体解剖”的细节,需要对照当年幸存者的回忆:“医生戴着手套,把我妈的肚子剖开,肠子流了一地,她还在喊‘救孩子’。”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731部队的“实验室”里,受害者被称作“马路大”(原木)。他们中有人被注射鼠疫病毒,有的人被冻到四肢坏死,再被砍下来做耐寒度测试。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只判了12名731成员死刑,但日本至今拒不承认这些罪行,甚至有人在网上说“731是中国编的”。电影选择在9·18这一天上映,绝非是为了蹭热度——因为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并嫁祸给中国,直接导致了东北沦陷,开启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这一天,成了中国人心头永远的痛。
为什么《731》定档9·18,能让全网为之一震?
1. 历史的记忆:9·18不只是一个日历上的数字,它代表的是爷爷逃难时背的破包袱,是奶奶藏在箱底的“良民证”,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听着的“勿忘国耻”。
2. 真实的血泪:电影中的每一幕,都来自先辈的“血书”。比如有一幕,是母亲抱着孩子被推进实验室,孩子的哭声如针般扎入耳膜,这一幕再现了当年幸存者王淑珍的真实经历。
3. 当下的警示:一些年轻人可能对731的记忆仅停留在课本上,甚至有些人觉得“过去那么久了,为什么还要提”。但这部电影通过镜头告诉我们:“我们的和平,是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没有忘记的资格。”
731的意义并不在于“仇恨”,而是“招魂”——让被日本掩盖的真相重新浮现,让更多人明白,731不是某种“传说”,而是深深扎根在我们民族记忆中的“刺”。导演表示,拍摄过程中,演员常常因情绪过于激动而停拍。例如,饰演受害者的小女孩在拍完“被冻成冰雕”的那一场戏后,抱着妈妈说:“我好像真的能感受到奶奶当年的寒冷。”接下来的挑战,不仅仅是票房的高低,而是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观看——比如通过幸存者后代的讲述,或是用vlog记录他们去遗址扫墓的过程,让历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位网友留言:“我爷爷是东北抗联的老兵,他说,‘如果我能活着看到这部电影上映,我一定会拄着拐杖去电影院,给那些死于731的老乡磕个头。’”(点赞12万次)这句话直击心灵,因为历史从来都不是“过去式”,它是藏在我们爷爷枕头下的旧军衣,是我们这一代必须接过的“接力棒”。
对我来说,731并不是一部“复仇片”,而是一部“提醒片”——提醒我们,那些曾经的苦难,不是空洞的“故事”,它们是先辈用生命写下的“警告”:我们的和平来得如此不易。就像电影中所说:“我们不是要去恨谁,我们只是要记住,我们的先辈,曾经经历过什么。”
你怎么看?如果有机会,你会带家人去看《731》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