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或许仍有一些人记得谢添。谢添从小就展现出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独特个性。他的父亲是京津铁路机务段的一名工作人员,闲暇时喜欢品味文字与书法,这种家庭氛围深深地影响了谢添,也塑造了他与众不同的气质。而谢添的母亲,则常常带着他去电影院观看电影。那个年代,影院中播放最多的影片无疑是卓别林的经典喜剧,谢添也因此对这位“喜剧大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年后,谢添曾笑着说,他的电影导师其实是卓别林。
随着岁月流逝,谢添对电影的兴趣愈加浓厚。虽然原本他走的是英文商务这条路,但他却毅然决定改变专业,抛开父亲的反对,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在导演沈浮的推荐下,21岁的谢添正式进入了演艺圈,开始了他的电影之路。
来到光怪陆离的上海滩,谢添并没有立即投身于电影事业,而是加入了当时声名赫赫的“狮吼剧社”,开始演绎话剧。在剧社的舞台上,他锻炼了自己的演技,尤其是台词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谢添的演技逐渐成熟,这为他之后进入电影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真正让谢添进入电影界的是1936年,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胡蝶。当时,胡蝶是上海最炙手可热的“电影皇后”,她的父亲和谢添的父亲有着相似的背景,都是广东籍的铁路员工,因此,两家人也有着一定的交情。谢添来到上海后,自然去拜访了胡蝶,并得知她在电影界的地位。谢添心中松了口气,直接向胡蝶表达了自己想要参与电影的愿望。胡蝶性格直爽,毫不犹豫地为谢添安排了一个机会。
很快,导演李萍倩正在拍摄《夜会》,由于原定的反派演员生病无法继续出演,谢添临时接替了这个角色。拍摄完成后,谢添首次为自己取了艺名——谢俊。从此,谢添开始了他与电影的亲密接触,他多年来的演技在银幕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随着谢俊的名字在电影中不断出现,谢添的事业也逐步走上了正轨。
然而,1937年的“七七事变”改变了一切。谢添随上海的影人和剧团一起迁移至四川,期间,他在重庆声名鹊起,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因此获得了“四大名丑”之一的称号。谢添本以为自己能够重新回到电影的怀抱,但意外的事态发展却使得他陷入了困境——剧团解散,电影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
幸运的是,谢添并没有轻言放弃,他继续寻找拍电影的机会。当西北影业公司将总部迁至成都时,谢添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出演了《风雪太行山》中的马老汉一角。尽管当时电影拍摄困难重重,谢添依旧不畏艰难,凭借着对电影的热爱与执着,电影最终顺利完成,并且获得了观众的好评。然而,好景不长,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再次让谢添的事业陷入低谷。
1946年,谢添再次尝试重拾电影梦,但受制于当时的复杂局势,他的愿望依旧未能实现。然而,命运似乎总是眷顾那些勇敢的人。在电影的路上,谢添遇到了他生命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杨雪明。杨雪明当时是中电三厂的一名小演员,在拍摄《圣城记》时,谢添与她相识。在剧组的交流中,谢添幽默风趣的一面让杨雪明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尽管她心里知道两人身份悬殊,难以走到一起,但谢添的真诚与幽默让她逐渐放下了顾虑。
面对杨雪明家人的强烈反对,谢添没有丝毫退缩,他主动找到了杨雪明的父母,真诚地为自己的婚姻争取支持。最终,在谢添的坚持下,杨雪明的父母同意了这段婚事,而谢添也按传统向岳父岳母磕了三个头,作为对他们的尊重。1949年,谢添与杨雪明喜结连理,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谢添进入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迎来了自己文艺创作的巅峰时期。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饰演了多个让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其中不乏一些反面人物。比如,张金龙是一个地痞,做尽恶事,最终投靠日伪,得到了乡亲们的共同愤慨;而马金龙则是一个让江湖人士胆战心惊的角色,身上充满了流氓气息。谢添凭借精湛的演技,完美诠释了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角色。
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谢添逐渐不满足于单纯的演戏,他渴望尝试更多的挑战。1955年,谢添迎来了自己的导演梦——北京电影学院首次开设导演训练班,谢添报名参加,最终成功被录取,开始了导演之路。
1960年代,谢添实现了自己的一项重要心愿——与周总理面对面见面。在一次文艺工作会议上,周总理主动询问谢添的情况,两人之间的交流十分亲切。后来,谢添与周总理在北戴河打乒乓球的故事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作为导演,谢添更是凭借自己的才华为中国电影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他执导的《洪湖赤卫队》,不仅让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也为电影行业注入了新鲜的力量。之后,谢添更是带领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喜剧片《锦上添花》,为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亮点。
在谢添的一生中,他始终保持着幽默风趣的个性。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总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带给身边人无尽的欢乐。直到晚年,谢添依旧是那个“不一样的烟火”,永远在幽默与温暖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