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健,这个名字在许多人心中,无疑是那个永远不变的时代象征。提到他,大家自然会想起《焦裕禄》里的那个人民公仆,或许还会想到《水浒传》中那个复杂多面的宋江。李雪健的演技,稳重如山,不紧不慢,仿佛能够将观众引入他的世界,使其忘却一切外界杂音。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后有个儿子,名叫李亘,虽然年轻,却已经在娱乐圈里悄然崭露头角。令人惊讶的是,这父子俩,竟然在公众面前几乎没有丝毫关联,而李亘的成就,似乎已经悄悄超越了父亲。
李雪健,生于1954年,山东菏泽巨野县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平凡的工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并没有依赖家庭的庇护,反而凭借自己坚韧的毅力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年轻时他曾在工厂工作,后来又参军进入了部队文工团。或许正是这些平凡的日常,让他在之后的演艺生涯中积累了深厚的生活底蕴,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塑造那些经典角色的基础。
1983年,李雪健与话剧演员于海丹结婚。尽管两人都身处演艺圈,但他们的生活依然简朴,低调得几乎不为外界所知。四年后,儿子李亘出生。那时,李雪健的事业刚刚起步,正忙于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工作,常常因为拍戏而离家。家里的责任几乎全落在了于海丹身上。她一边带着孩子,忙于家务,一边还要奔波于工作与生活之间。尽管如此,这个家庭从未抱怨过什么,依旧相互支持,默默承担着各自的责任。
1990年,李雪健凭借《焦裕禄》一炮而红,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随后的《渴望》和《水浒传》更是让他站稳了脚跟,成为演艺圈的顶梁柱。他不仅有着出色的演技,还曾担任导演和编剧,但始终保持低调,不炫耀自己的光环。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李雪健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态度。李亘从小就受到这种影响,培养了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也养成了踏实做事的品质。他的父母教导他,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能图一时的捷径。
李亘1987年出生在北京。尽管父亲忙于事业,母亲也常常繁忙于工作和家庭,李亘从小便学会了独立。在2001年,命运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一击——李雪健在拍摄《中国轨道》期间,突发脖部肿块,经过检查后,被诊断为鼻咽癌。这一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全家陷入了恐慌。李雪健正在事业巅峰时,突然被迫暂停工作,开始接受治疗。经过漫长的化疗和放疗,他的身体变得虚弱,声音嘶哑,家庭的积蓄也几乎花光,甚至还背上了一些债务。然而,李雪健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依然坚持着治疗,心里想着如何重回演艺圈,而这一切的艰难,他的儿子李亘都在默默地分担着。
李雪健的抗癌之路历时24年,直到今天,2025年,他依然活跃在银幕上。他的声音虽因病而受损,但凭借着无与伦比的毅力,他依然用坚定的信念走过每一场戏。在这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李亘看到父亲的坚持与不屈,也从中汲取了力量。他并没有因为父亲是名人而享受任何特权,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去证明自己。
高中毕业后,李亘并没有急于踏入娱乐圈,而是选择了继续深造。2006年,他考入北京语言大学的日语专业,顺利取得学位。大学期间,他更是争取到了一次赴日本东京交换留学的机会。在日本,他一边学习语言,一边打工,生活充实且艰辛。那段经历,让他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这为他后来的电影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留学归来后,李亘没有依赖父亲的名气进入娱乐圈,而是继续深造,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读硕士。尽管身为名人之子,但李雪健从未给他任何特殊待遇,而是严格要求,督促他从基础开始,早起锻炼,培养体力,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李亘在硕士阶段,一边学习,一边积累经验,脚踏实地。2013年,李亘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开始了自己的导演之路。起步并不顺利,他没有借助父亲的名气,而是从一些小制作开始,逐步积累经验。
2016年,李亘在《相爱相亲》剧组担任助理导演,观察和学习张艾嘉的执导技巧。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在2025年,他的长片导演处女作《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完成。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留学生在异乡的友情与离别,影片充满温情,虽然没有大场面,但情感真实。电影一经上映,虽然票房平平,却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这部作品不仅为李亘赢得了认可,还入围了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成为了新人导演的亮眼之作。
在影片的首映礼上,李雪健罕见地现身,为儿子站台支持。这也是他首次公开为李亘打气。尽管如此,李亘依然保持着低调,不借此机会炒作自己。事实上,直到这时,外界才知道李亘原来是李雪健的儿子。相比那些一开始就依赖父母资源的星二代,李亘走得艰难而踏实,他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如今,李亘已经是编剧兼导演,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应有的成就。在过去的岁月里,李雪健和李亘经历了许多坎坷和风雨,但父亲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儿子。作为观众,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父子俩的故事,还将继续在岁月中延展,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和力量。
希望李亘和李雪健能够继续以他们的方式,诠释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无论路途多么崎岖,只要我们坚守初心,保持那份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终究能够在某个角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