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我还年幼时,曾在广州的一个小学里读书。记得班里时常分成两派:一派为迷恋王丹凤的影迷,另一派则为王晓棠的忠实追随者。有人说,这样的局面就像是荧幕上两位巨星的江湖:一位是王丹凤,她以“五十年代最美丽的女演员”之名为人熟知;另一位是王晓棠,她是六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大众情人”,她们的光辉如晨曦般温暖璀璨。两位女神站在光影的巅峰,魅力无穷,至今仍然难以忘怀,而这段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也悄然在她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时光回溯至1956年,那时的中国影坛仿佛两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整个夜空。王丹凤,已经是上影厂的翘楚,她在改编自巴金小说的影片《家》中饰演忠贞柔美的鸣凤,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正是这一年,王晓棠,这位当时在总政话剧团担任报幕员的年轻女子,被导演林农发掘,出演了她的银幕处女作《神秘的旅伴》,从此踏上了电影的星途。
王丹凤的从影生涯始于1941年,那个时候,她的原名叫做王玉凤,在宁波,她以一副“天生丽质”的容貌吸引了导演朱石麟的注意。这个贵人不仅为她开辟了银幕之路,还为她取了“丹凤”这个名字,象征着“丹凤朝阳”,也让她的名字在影坛熠熠生辉。而王晓棠的故事则似乎更具命运的安排——她在进入电影圈之前,常去影院观看王丹凤的电影,特别是那部让她深受触动的《新渔光曲》以及《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深深烙印在她心中。
在银幕上,王丹凤和王晓棠无疑都展现了极为出色的表演才华,敢于挑战自我,突破固有的形象。王丹凤在《护士日记》中演绎的简素华一角,摆脱了她以往的悲情形象,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女护士的朝气与活力。而在《女理发师》中,她首次尝试喜剧角色,饰演一个充满热情却又窘态百出的可爱女理发师,形象鲜明,极具喜剧感。王晓棠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一人分饰金环与银环两角,性格反差极大,演绎得入木三分;而在《英雄虎胆》中,她的阿兰角色则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层次,那种深藏内心的忧郁与冷静的外表相互交织,风情万种又充满神秘感,尤其是那段伦巴舞,成为了影迷们永恒的经典。
到了1962年,王丹凤和王晓棠双双入选“二十二大明星”,一时间,二人不再只是荧幕上的女神,她们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的象征。此时,坊间关于两人容貌相似的议论纷纷,甚至连王丹凤本人也对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意想要去见见这位“长得像自己”的年轻后辈,然而因王晓棠外出拍片,未能如愿。
直到1976年,王丹凤与王晓棠终于在文代会的舞台上首次相见。那时,二人虽然相差十岁,却毫无陌生感,仿佛心心相印。王晓棠在回忆时曾说:“不见就不见,见了就很好。”两人握手告别时,王丹凤亲手写下了她的地址与电话,交给王晓棠,叮嘱她有机会一定要去上海找她。这份友情,成为了她们一生的约定。从此以后,每次王晓棠去上海,总会去看望王丹凤,二人一见面便忘记了时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她们曾有过合作的梦想,尽管最终未能实现,但那份书信的往来,弥补了地理的隔阂,也让她们心灵上的距离更加贴近。
在那些与王丹凤相熟的人眼中,王丹凤一生都低调含蓄,保持着适度的距离,然而对王晓棠,却从不设防。这份特殊的情谊,在1997年的香港再次绽放光彩。当时,已经成为少将的王晓棠作为八一厂厂长,带着《大转折》赴港举办回归后的首映礼,而已经定居香港的王丹凤和丈夫,则热情地招待了整个剧组。两位曾经的影坛女神,手拉手走过时光,回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那一晚,温馨的场面,至今仍在我们记忆中定格。
岁月无情,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庆典时,中国电影博物馆正在筹建,而王晓棠则受邀参与审定百位电影人的雕像。当王丹凤得知雕像选定《护士日记》中的简素华形象后,她从上海打来电话:“你们去天津审定人物模型时,一定替我好好把关。”这句话背后,是她对王晓棠多年来的深厚信任和无言的依赖。
2009年,王丹凤再次通过电话表达了她的关怀,她希望王晓棠能代她邀请几位老朋友共聚。宴席上,杨在葆的一句“上海的演员里头,丹凤是事儿最少的”,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会心一笑。那一瞬间,或许我们都知道,王丹凤与王晓棠的友情,正如她们在银幕上的形象一般——低调而深沉,平凡中见真情。
然而,时光匆匆,2018年5月2日,94岁的王丹凤在上海安详离世,带着她的一生和那份深沉的善良,悄然离开。此时,悲痛中的王晓棠写下了悼文《有得盼》,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这位挚友的无尽思念:“有她在,就有得盼。”她深知,王丹凤的美丽,世人皆知,但她的善良,才是她最深的魅力所在。正如王晓棠所言:“善是大情怀,包含着真与悲悯,饱含着中华民族晶莹的智慧。”
她们的友情,跨越了半个世纪,历经风雨,却依然如初。愿这份深情,永不褪色,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身边的真挚友谊,用心去感受那份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
这段友谊犹如永不褪色的电影,历久弥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和珍惜。愿我们也能像她们一样,拥有一份深厚真挚的情谊,走过一生,始终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