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牵动了整个暑期档。
要说这个暑期档,最大的关键词应该就是“主旋律”。
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南京照相馆》在点映期间就爆火,上映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而这部电影不仅带动了整个暑期档。
在日本官方领事馆发布警示后,更是让所有观众再次燃烧起了民族情绪。
走出影院的观众,开始期待下一部主旋律电影。
然而《731》却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是改档到了9.18号这天,但是另一个主旋律超级大片不负众望,终于来了。
可结果,还没上映竟然就开始遭受抵制。
我不禁想问,它动了谁的蛋糕?又打了谁的脸?让谁这么着急跳脚了?
——《东极岛》
不同于《731》或者《南京照相馆》,虽然《东极岛》也是主旋律,但电影更大的特质是“特效大片”,商业性质更显著。
毕竟,这部电影网传投资超过5亿,管虎团队六年磨一剑,光是剧本就让三个金牌编剧打磨了四年时间。
而电影上映前,《东极岛》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点映,只是在几个城市进行了口碑试探。
没想到,和《南京照相馆》一样,《东极岛》的路人口碑几乎可以说是“一触即燃”。
和预期的一样,走出《东极岛》影厅的首批观众,几乎都是在说“燃”、“炸”、“特效大片”等等。
与其说是主旋律,但更像是商业类型片。
几位主角在面对生死险境之下,横渡深海,他们在村落闪转腾挪,在巨轮上斗智斗勇,呈现的是令人血脉偾张的冒险氛围。
而电影在今天上映,刚上媒体就已经按捺不住了,直接给出了9.38亿的票房预测,开场就剑指10亿票房。
这个成绩也不意外。
毕竟,它从一开始就奔着“大片”来的。
作为一部特效大片,《东极岛》中有超过1000个视效镜头,多得完全不像是一部“主旋律”。
而在制作上,管虎团队不仅在东极岛实地取景,把整个剧组都搬到了东极岛上拍摄。
还用当年村落的位置关系,完美复原了东极岛渔村的场景。
让每一个演员都身临其境,与83年前的先辈们同频共振。
此外,剧组还1:1搭建了“里斯本丸”号。
场景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一应俱全,光是这个造景就值回了一半票价。
更别提演员。
要不说电影就是奔着商业大片去的呢。
两位男主演朱一龙和吴磊,在电影开机前两个月就进入剧组开始专项训练,从体能、动作、到形体雕琢。
不光增肌减脂,在完成塑形之后,还要跟着所有演员在舟山群岛上暴晒。
用天然日光把肤色晒成真正渔民的深棕色才肯罢休。
还有游泳技术。
毕竟演的是出生在海面上的渔民,游泳技术甚至要比陆地跑步还要好,而电影40%的时长都是在水下。
几位演员只能再训练。
不用潜水器材,也没有科技辅助,就是一个人,一条裤衩,在水里楞游。
他们每天泡在水里十多个小时,最后《东极岛》的所有主要演员在运动的情况下,平均憋气时间竟然超过了4分钟,达到了“全员小鱼人”的效果。
吴磊更厉害,愣是练出了“真空腹呼吸”,达到了3级潜水员的水平。
这是要接过阿汤哥的衣钵。
肉眼可见的投资和制作水准,再加上管虎导演对于群像戏以及商业大场面的把控。
虽然《东极岛》还没正式上映,但根据预告片、制作特辑和观众的点映口碑就不难看出——
《东极岛》肯定是一部足够刺激、足够夸张也足够值得票价的电影工业大片。
然而,这样一部电影,它的口碑却也不能保证尽善尽美。
就有那么一群人,在电影还没上映的时候,就开始疯狂打差评了。
而差评的内容,甚至和电影质量无关。
要聊《东极岛》的差评,首先要说的是电影本身的原型故事。
《东极岛》的原型故事是“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
事件大概来说就是在1941年底,日本开始侵略香港。
当时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他们也没想付出多少兵力,没过多久就缴械投降了。
到1942年9月份,日本人把1834名英国战俘送到了“里斯本丸号”进行转移,也没人知道把他们送到哪里,后来根据历史学家推测,估计是要把他们当成无偿劳工,进行血腥压榨。
不过日本人并没有得逞。
里斯本丸号在路过舟山外洋时,突然被美军的“石斑鱼号”潜艇检测到。
而当时日本人刚刚偷袭了珍珠港,美国人对日本人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根本没打招呼,美军就发射了一枚炮弹,直接击中里斯本丸号的尾部。
里斯本丸号被打出了个大洞,沉船成了必然。
而日本人根本没有想要拯救战俘,反而封锁了船舱让所有英国人等死,甚至留了一支敢死队,跑出一个战俘杀一个。
最后,战俘一拥而上,在沉船前逃到了海面上,可日本人依然穷追不舍,拿着枪追击。
而就在这时,东极岛上的中国渔民们乘着小船来到了战场,把一个又一个英国战俘救了起来,挽救了380多名英国战俘的生命....
当然,故事的结尾,日本人还是登岛把英国战俘都带走了。
可也因为有见证者,日本人只能履行国际约定,将英国战俘释放,东极岛的中国渔民们确确实实救了他们。
不同于其他主旋律中“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对立,《东极岛》的故事原型立场比较复杂。
这要是拯救自己人还好,但中国人在日本人手里救了英国人,而英国人也不是啥好人,先是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后来侵占香港。
他们做的事在历史书上同样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一笔。
这就导致很多人在电影上映前,就找到了痛击点。
说价值观不对,篡改历史,甚至说是抗日神剧,还没上映就开始唱衰。
而电影开始点映后,更是炸出了一大批网络UP主。
他们纷纷开始录视频点评电影,可点评内容却和电影本身无关,几乎都把矛头指向了“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历史原型。
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
《东极岛》这部电影,从历史原型上来说就不应该拍。
毕竟拯救英国人这种事儿,有啥可值得炫耀的?
再加上管虎在《八佰》期间就有过“屁股不正”的逸闻,如今再拍主旋律,就更不让人放心了。
顺着这条线继续往上扒,不只是很多up主不喜欢这部电影。
早在《东极岛》上映前,日本那边就已经有风声了,和《南京照相馆》几乎一模一样,他们的态度依然是不承认历史。
尽管英国战俘后代都拿出了证据,但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屠杀英国战俘。
当然了,关于“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原型,其实早就有一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这部纪录片几乎能重现90%的历史真相,导演方励不仅采访了英国战俘、东极岛渔民,甚至还采访到了当年参与屠杀的日本军官后人。
如今再看这部《东极岛》
虽然还没看原片,但拯救英国人的故事,值得拍吗?
当然值得。
里斯本丸事件所要表现的并不是“以德报怨”,而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悲天悯人。
尽管自己深处泥沼,但看到被日本人戕害的无辜外国人时,依然还会选择不顾意一切去拯救,这是经历5000年文化的江湖气,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肝义胆,也是“海上有难必救”的渔民气节。
或许他们不知道英国人犯的错,也不知道眼前的这批人就是侵略香港的殖民者。
但他们只知道,有人被日本人俘虏了,只知道海上有难了。
客观来看,被拯救的英国人其实只是道具。
电影想表达的,依然是中国人面对日本人的暴行时,即使手无寸铁也要咬一口的勇气。
谁都可以救,只要不是日本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