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娱乐圈“老赖”背后的32万债务真相
8月5日,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的一纸限高令引发全网震惊:黄子韬旗下的北京龙韬娱乐文化有限公司因未偿还32.83万元的服务合同纠纷债务,被禁止乘坐飞机、高铁一等座等10项高消费。在这家公司注册资本为450万,参保人数仅有1人的情况下,黄子韬刚刚在7月31日卸任执行董事就被网友戏称为“时间管理大师”,在8月1日公司便被列入被执行人,简直是精准切割。
二、黄子韬卸任背后复杂的资本运作
根据天眼查的信息,黄子韬通过海南永恒星龙集团间接持有龙韬娱乐67.32%的股权,即便他已卸任,仍然牢牢掌控着这家公司。法律人士对其“金蝉脱壳”的做法表示质疑:根据《公司法》,实际控制人需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然而目前却常通过股权代持来规避风险。而龙韬娱乐在近年来频频出现管理问题:2024年CEO因损害公司利益被立案调查,2025年两次被强制执行,如今仅剩1名参保员工,却仍在招聘商务专员。如此“空壳化”的运作方式,似乎与李亚鹏的4000万债务纠纷、张庭的微商传销事件如出一辙。
三、明星资本的“特权幻影”被撕破
黄子韬的商业版图涵盖娱乐、科技、日用化工等多个领域,关联企业超过15家,然而竟有4家因“失联”而被列入经营异常。这位艺人经营的卫生巾品牌“朵薇”虽在首秀中取得4000万的销售额,合作方遥望科技却在四年内亏损超30亿。这一“流量兜底、专业缺失”的商业模式,在32万债务纠纷中彻底暴露了短板。网友们犀利吐槽:“卫生巾都卖不出去,居然就当起了甩手掌柜,32万都还不起,怎么能拯救这座商业帝国?”
四、法律的警示对行业的深刻影响
此次限高令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不仅针对公司法定代表人,也将实际控制人纳入了惩戒范围。这意味着若黄子韬将来以个人名义消费,必须向法院申请并证明是“因私消费”,否则将面临拘留甚至刑事责任。法律专家指出,此类案件反映了明星企业的普遍问题:资本扩张速度远超管理能力,终将导致信任危机的爆发。
网友精彩评论:
- “32万都赖账,还敢说生意靠真诚?脸要不要!?”
- “这波操作比《甄嬛传》还精彩,建议黄子韬去当编剧!”
- “明星开公司=割韭菜?建议调查查查他家还有多少经营异常的企业!”
结尾:
从“顶流明星”到“被执行人”,黄子韬的商业滑铁卢为整个娱乐圈敲响了警钟。当32万债务足以撼动一家公司基石,当“卸任闪人”成了危机公关标配,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明星的光环能否永远掩盖商业漏洞?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合规经营与社会责任究竟该如何平衡?这场风波远未结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爆料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