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近期在《》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的文章,深刻阐述了他与团队历时十年的努力,将话剧《戏台》改编为电影的心路历程。文章中,他强调了对戏剧艺术的执着与认真,指出为了一个小道具或一句台词,他们常常耗费半夜的时间精雕细琢。他们的信念是:只有当观众没有笑声回家,他们才能真正反思和改进。这正是“戏比天大”的深意所在。
自2013年首次排演《戏台》以来,演出已持续多年。每一次演出,陈佩斯都珍视观众的即时反馈,保持着如同初演时的紧张感。他提到,老艺人常说要“带活气儿”,不仅要遵循规则,还要灵活应变。他们在考证道具、了解剧本细节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对戏箱为何不可坐的历史讲究,更是深入探讨。这些传承下来的艺术规范,都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进一步,陈佩斯指出,制作喜剧并非仅仅是为了逗乐。他回想起优孟曾用戏谏楚王,如今的喜剧也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好故事应深入情节,使观众自发领悟,而非直接灌输情感。拍摄电影之前,他对胶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尽管成本高,压力也不可小觑,却促使他对每个细节的精致追求愈加严格。
在话剧、电影以及电视剧的多重表现形式中,陈佩斯充分认识到它们的独特特征。话剧能及时接收到观众的反应,演员只需一个包袱,便可立刻观察到效果;而电影则需要结合舞台和镜头语言,但其内核必须坚实。观众的审美和理解能力不容小觑,艺术作品不能轻易糊弄。台上灯光一亮,演员理应对得起舞台,观众的皱眉和打哈欠无疑是对表演的警示。这些年来,他始终铭记复出时的紧张,但观众的笑声却给予了他无比的信心与勇气。
在为《戏台》电影拍摄时,陈佩斯借鉴了话剧的精髓,同时融入了电影的技巧。他认为,艺术形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内容的真实。例如,对于戏箱为何不能坐的考究,虽然观众未必意识到,但他深知其中的意义。这恰恰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正如他所说,真正的戏总是大于一切。追求严谨与真实,绝非为了名声,而是对这门艺术的尊重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