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的选角部门真的该去做个眼科检查了。十几年如一日,依然给欧阳震华、马国明这些正气脸的演员不断发放好人卡,现在连观众也开始对他们的角色产生质疑了。回想当年,张智霖在《扫黑行动》中被强行黑化,结果引来骂声连连,以至于编剧不得不删微博;而去年,王浩信在《破毒强人》中饰演毒枭,却被赞誉为最帅的戒毒宣传大使。这种演员与角色的极大错位,其实反映了TVB人才选拔体系埋下的隐患:当造星机制将演员的外貌与角色设定紧密绑定,最后呈现的根本不是鲜活的角色,而是一张张行走的脸谱。
看看隔壁的ViuTV,他们的《教束》中,卢镇业从一个懦弱的教师演变成阴郁黑化的角色,自然毫无违和感。再说内地剧《隐秘的角落》,秦昊戴着斯文眼镜照样让人毛骨悚然。对比TVB,他们依旧沉迷于二十年前的选角公式:国字脸的永远是ICAC,桃花眼的注定情圣,娃娃脸只能演傻白甜。这样的公式化运作碰上新一代的观众,简直就像用DOS系统去玩3A游戏。心理学早就有过面孔刻板印象理论,圆脸宽额自带亲和力,而棱角分明的下颌线则让人觉得有攻击性。这本该是演员展现演技的突破点,但在TVB却成了角色定型的枷锁。例如,陈展鹏在《逆天奇案》中扮演黑警,眼线比反派还浓,结果观众竟然调侃他像卧底在cosplay古惑仔。
TVB的编剧其实也有尝试突破这个怪圈。2019年的《铁探》让姜皓文从黑警转变成悲情英雄,算是打破了非黑即白的框架。但这种创新在台庆剧中就像熊猫血型的稀有,绝大多数时候还是依赖演员固定形象来稳妥地把控剧情。如今连新生代的周嘉洛都困在了憨厚人设中,好不容易在《痞子殿下》中演了个纨绔子弟,可弹幕上全是在刷“阿叔别装了,快去送外卖”。这种恶性循环要比狗血剧情更为无奈——演员愈加被限定,戏路愈加窄小;戏路窄小,制作方也就愈加不敢尝试。最终,导致三十岁的演员不知不觉间开始演起自己的父母当年演过的角色。
要说突围,也并非没有成功的例子。郭晋安从憨厚的角色一步步演到《忠奸人》中成为轮椅反派,关键是他将面部表情打磨成了武器。然而,这种转型在TVB却是高风险项目,可以看看谭俊彦历经多少年的“面瘫演技”,才最终凭《终极告白》的翻身而赢得了关注。如果让演员们强行扭转本性,还不如借鉴韩剧《恶之花》,让李准基用温柔的眼神去演绎杀人犯。要想真正突破脸谱化的诅咒,TVB真的应当先把那些写满忠奸成见的选角手册烧掉,多给角色留些灰色地带,或许比强迫张振朗粘上假刀疤来的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