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邓传理一语道破“祥林嫂”式的母女循环时,镜头正好捕捉到李嘉格那抹尴尬的笑容,观众瞬间意识到:在过去十二期的节目里,母女之间那纠结半生的心结,竟然依旧没有解开。
芒果台的综艺节目《是女儿是妈妈》在平稳的收视中走过了十一期,终于迎来了尾声。尽管这档聚焦母女关系的节目没有像《歌手》或《浪姐》那样引发热议,它凭借真实的议题和嘉宾的真诚表现,依旧稳步前行。
节目中的黄圣依,离婚后的首次亮相与母亲邓传理的互动,曾引起过不小的关注。然而,进入后半程,李嘉格与母亲薄永霞之间那无尽的“哭戏”和日益加剧的冲突,渐渐成了节目讨论的焦点。随着时间推移,这对母女的纷争让观众越来越感到疲惫,甚至有部分人选择了跳过他们的部分内容。
在接近节目收官时,邓传理的一番话引发了观众广泛的共鸣:“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与挫折,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难处,但如果一直重复诉说,沉浸在这些痛苦中,那就像是‘祥林嫂’。”她话音刚落,镜头迅速对准了李嘉格,捕捉到她那不太自然的笑容。这一刻,观众才恍若明悟:这正是对母女关系的真实写照——问题始终未解,委屈和抱怨却始终弥漫。
其他母女组逐步打开心扉,彼此修复裂痕时,李嘉格和薄永霞却似乎被困在一个无休止的“哭诉-冲突-再哭诉”的循环里,节目中的负能量逐渐让观众产生了厌倦感。为了营造收官的气氛,节目组引入了“母女人生互换”的拍卖环节。其他家庭的母女如邓传理和女儿坚决拒绝:“让女儿感受幸福,痛苦由我们承担。”唯有李嘉格,执意拍下这个环节。
当薄永霞明确表示:“我不想和你换”时,李嘉格依旧不肯放手,试图以“更了解彼此”为由说服母亲。然而,薄永霞的态度丝毫没有动摇:“我一直都很了解你!”两人的对话瞬间僵住,气氛异常尴尬。在备采中,薄永霞毫不掩饰地说道:“事实就是这样……说这些话没意义。”她甚至揭露了李嘉格“经常不给我面子,这次我也要试试”的真实动机。
最终,这场互换闹剧以李嘉格的一句“妈妈不愿了解我,那就让我先迈出一步”作结。而薄永霞的回击则一语道破:“你说得轻巧,做起来根本没有行动!”并且控诉李嘉格“不让我说,也不能说”,矛盾再次爆发。
面对这种僵局,节目组请来了心理专家,试图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在专家的引导下,薄永霞埋藏已久的“重男轻女”情结浮出水面。她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因为性别而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弟弟可以轻松得到一辆价值两千多元的自行车,而她却要乞求很久,才拿到两百元。原生家庭带来的极度不公,深深影响了她对“公平”问题的敏感度和执着。她希望在李嘉格身上,能够弥补曾经被剥夺的公正,但由于李嘉格总是偏向婆家,她屡屡感受到伤害。
专家对李嘉格解读母亲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时,李嘉格的回应却被观众视作是“甩锅”:“我以前不知道妈妈的过去,对我来说,那里是空白的。”直到节目接近尾声,她才在专家的引导下,勉强承认,在八年前的“抢孩子”事件中,母亲并没有动手打婆婆,并表示“妈妈在我心中永远是第一位”。然而,这番迟到的“认错”与空洞的“第一位”宣言,却在薄永霞多年的委屈面前显得毫无说服力。观众不禁质疑:如果母亲真如她所说的那样居于首位,为什么要等八年才肯澄清一个如此简单的事实?
在节目最后,薄永霞表现出一种“易安抚”的态度,似乎是在配合节目的收官,展现了一种无奈的妥协。而李嘉格的“说一套做一套”的表现,也让观众对她贴上了“表演型人格”的标签——镜头前情感丰富,话语动人,行动上却从未见过实质性改变。她长期偏袒婆家、忽视母亲的感受,与节目中动情的言辞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场在外力(心理专家、节目进程)的推动下被强行促成的“和解”,给人一种刻意完美的感觉。当李嘉格以眼泪作为收尾,并主动要求“找心理专家”时,更像是为了节目的效果而做出的桥段,而非源自内心的真实觉醒。
《是女儿是妈妈》最终的收官,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李嘉格与母亲真的能够和解吗?尽管节目组用心理干预和仪式感的环节试图为这个问题画上句号,但母女间本质的无力感却依然难以掩饰。在十二期的镜头中,观众看到了她们之间根深蒂固的沟通障碍、未愈合的童年创伤,以及关于“公平”的巨大鸿沟,却始终未能看到真正的解决路径。
薄永霞渴望的“公平对待”,与李嘉格习惯性的“言行不一”,远非一次节目录制或一场对话所能化解。当镜头熄灭,生活回归日常,没有节目组的调解,也没有观众的目光,这对母女的关系是否还会再次陷入往日的对抗模式呢?薄永霞那句“你说得很好,但做得没有”或许才是她们关系最真实的写照。
真人秀节目可以揭示问题,激发观众思考,但却无法代替漫长而艰难的自我觉察与关系修复。李嘉格与母亲的困局,也正是无数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缩影——爱与痛并存,渴望亲近,却又不断伤害彼此。《是女儿是妈妈》的落幕,不是她们故事的终点,而是对于理解、行动与和解的漫长考验的开始。最终,荧幕上的“大团圆”终究无法抵挡生活中日复一日的践行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