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残酷的现实如同锋利的剑,最近44岁的余少群无情地揭示了这一切。他这位汉剧扎根的演员,凭借在《戏台》中的虞姬剑舞,一度令全网惊艳,但谁还记得他在27岁时就荣获金马奖的辉煌时刻呢?
如今的影视圈被流量主导,戏骨们轮流为鲜肉抬轿的荒诞剧本无处不在,真正的优秀演员又要隐藏多久呢?通过余少群的职业轨迹,我们能了解到这个圈子的病态有多严重。为了饰演梅兰芳,他在京剧团住了八个月,将水袖练到脱水。然而,当《梅兰芳》的热度消退后,等待他的却是无数的边缘配角。他在《新少林寺》中只做刘德华的背景板,在《倩女幽魂》中被排除在宣传海报之外。讽刺的是,他主演的文艺片《夜莺》虽然入围金球奖,国内院线排片却仅有0.5%。
这种窘境并不是个例。张颂文在《狂飙》爆红之前,竟整整二十年只演尸体和路人甲。王传君最窘迫时口袋里仅剩一百万,差点转行送外卖。影视行业的寒冬中,横店的群演每天争抢十块钱的盒饭戏,而中戏的科班生却转向直播带货。如今只认数据和流量的资本,让真正具备演技的人变成了“高危职业”。
余少群选择退出圈内专心唱戏,这更像是对时代的一种温柔反抗。在杭州的小百花剧场,他每场演出才拿到300块,这与横店群演的日薪相比微不足道,但他是从零开始走进戏曲界,三年内便获得了越剧新剧目展演金奖。这种在流量时代逆流而上的勇气,远比那些购买热搜的顶流更为珍贵。
流量明星们已经该清醒了。有位古装剧男主角为了完成哭戏需要眼药水,还有女顶流为吃戏而找替身,这些魔幻的现实正一步步摧毁整个行业。导演陈佩斯曾经说过:“现今剧组连现场收音都无法保证,都是后期配音。”当抠图演戏成为一种常态,像余少群这样的演员自然成了“出土文物”。
观众不是傻瓜。在B站上,老戏骨的剪辑播放量突破一亿,抖音上的戏曲直播场均观众达十万,这显示出市场对真正艺术的渴求。余少群的再度走红并非偶然,而是观众对粗制滥造剧集的不满集体反噬。希望这次资本不要再把出色的演员当成噱头,转身继续捧那些面无表情的鲜肉。毕竟,我们已经厌倦了虚假的哭笑,只想为真实的情感感动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