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最新一季的《中餐厅·非洲创业季》,我脑海里一直浮现着丁禹兮的嘴巴,那感觉就像是现实版“解忧杂货店”里的那个投信口一样。
许多综艺节目依赖剧本制造冲突来吸引观众,而丁禹兮却把“说话”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玩出了新花样。他的语言不仅能让人放松,还能瞬间消除压力,带来一种心灵的慰藉。谁不希望自己也有这么一张能够带来安慰的嘴巴呢?
一句话解开疼痛,集体喊叫竟然有疗效
说到节目中的一个经典场景,姜妍剪掉了指甲,碘伏一碰到她的脸,她立马皱起眉头,那个表情简直像是麻花一样拧紧。丁禹兮见状,轻描淡写地说:“咱们一起喊!”于是,一个人的疼痛瞬间转化成了集体的喊叫合唱。连黄晓明都被吸引,赶紧上楼加入了那个“啊——”的合唱团。
弹幕上有人打趣道:这难道比止痛药还管用?我笑得都快不能自已,然而慢慢一想,原来疼痛竟然能通过集体的社交行为得到缓解。
温柔化解火气,求助比催促更有效
更让人惊叹的是,林大厨那边的局面。厨房里火气渐渐升高,尽管菜卖完了,但客人还在排队。屏幕那头的紧张气氛几乎能感受到。丁禹兮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大厨的肩膀,语气柔和地说:“林厨,能帮我个小忙吗?”他竟然将催促变成了请求,把“快点”换成了“请带一带”。没想到,这句话竟然真的平息了林大厨的怒气。
我仔细看了几遍,果真,林大厨听完后,嘴角悄悄上扬了0.5秒,就像那个被女朋友顺毛的暴躁男友。原来,温柔的力量真能削弱怒气,每个字都精准地切入理智的那一条线,让你想发火时,心里却突然有些愧疚。
高情商成了模范,完美得让人上瘾
你以为就这么结束了吗?当然不是,丁禹兮的“嘴炮”可是连环计。做风味茄子时,他递碟子的动作简直像是递情书一样充满仪式感;炒饭缺米时,他从冰箱里拿出了两盒米饭,还顺便比了个心;林大厨让他削菠萝时,他一边迅速削皮,一边不停夸赞大厨的炒饭是“非洲瑰宝”。这波彩虹屁喷得可真够浓的。
看到这些,我不禁意识到,节目将高情商展示得如此清晰,仿佛成了可复制的模板:它不仅仅是圆滑,而是将“我懂你”转化为“我需要你”,把“别生气”说成了“你生气也好可爱”。这套话术,简直可以直接拿到职场上用。
当然,综艺的剪辑不可能做到24小时直播,我也怀疑丁禹兮肯定有嘴瓢的时候,只是被剪掉了。可是正是这种完美无缺的展现,让人上瘾——现实生活已经够累,谁不希望能看到一个通过说话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理想世界?
说话虽好,但真实裂缝才动人
然而,我认为,节目真正想传达的并不仅仅是高情商的妙语,而是如何将嘴巴当作工具来使用。而最让我感动的,反而是在节目结尾的部分。林大厨平复情绪后,丁禹兮没有说什么安慰的话,而是把大厨的小暴躁重新诠释成了对中餐的“洁癖”般的认真。仅仅一句话,就将一个可能让人感到不适的情绪转化成了敬业的光环,甚至让我开始反思:上次同事发火时,我是不是也顶回去了?
不过,我还是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节目组,能不能下次拍一些更加真实的情绪反应?如果有客人真的因为不满而掀桌子,能不能让丁禹兮去处理一下?我倒真想看看他如何把“退菜危机”转变成“新品试吃”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当然,丁禹兮再厉害的嘴巴,也无法解决炉灶不好的问题。换句话说,情绪的止痛贴只能止痛,不能治病。节目把重点放在高情商的互动上,反而让餐厅运营的短板藏了起来。是不是节目组故意放大了情绪管理,让嘉宾能够展示他们的情商?
正如老板明知打印机坏了,却让你“先别急,想想办法”。这种套路常见于综艺节目,但《中餐厅》用得太熟练了,甚至让我忍不住想,“这是不是导演故意为之?”综艺不必像纪录片那样过于真实,但至少让我看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非所有都能用语言化解。有些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去解决。
如果下次老板对你说:“你得学学别人情绪平稳”,就把这期节目甩给他吧:您能先给我配个正常的炉灶吗?
写到这里,我竟然开始期待下一期的播出了。如果有一天,丁禹兮也崩溃了,节目会不会更真实?毕竟,完美的人设看久了难免让人疲惫,偶尔的裂缝反而让人觉得更有生命力。就像林大厨最后的一句:“我其实内心非常烦躁”,比一百句彩虹屁更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