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部电视剧
《芈月传》是一部聚焦人物命运的历史传记剧,作品在艺术处理上表现出色,情节层次丰富,人物塑造细腻。《大秦帝国纵横》和《大秦帝国崛起》则属于大型的历史史诗剧,主要依托真实的历史背景,虽然加入了一些艺术性的加工,但整体仍旧忠实于史实,描绘了秦国的崛起和权力的博弈。而《东周列国·战国篇》是一部着重展示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典故的电视剧,内容以讲述重要的历史进程为主,目的是让观众了解战国时期的基本历史知识,尤其对于没有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观众,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2. 纵横捭阖的名士
在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可以说是最为复杂且充满悬念的历史情节之一,同时也是历史上出名的谋士最多的时期。合纵连横的名士们深谙权谋,巧妙地利用外交手段左右着各国之间的关系,张仪、苏秦以及公孙衍无疑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三位人物。张仪和公孙衍的故事在历史中早已为人熟知,而苏秦的经历同样充满了跌宕起伏的精彩篇章。
3. 苏秦和张仪
根据《史记》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张仪和苏秦两人是同窗,曾师从鬼谷子。苏秦最初提出合纵策略,希望通过联合其他六国来制衡日益强大的秦国。然而,为了确保秦国不干扰合纵战略,苏秦不得不找出一位能与秦国抗衡的有力人物——此时,尽管张仪正处于困境,但他的才智和能力却足以帮助苏秦。于是,苏秦暗中将张仪引诱到赵国,在赵国担任宰相的他不仅给张仪提供了庇护,还百般羞辱了他。张仪在心生报复的欲望下,投向了赵国的死敌——秦国,这正是苏秦所希望的局面。张仪在秦国逐渐获得了重用,而苏秦则悄悄在背后为他铺路。直到合适的时机,苏秦告诉张仪,秦国若想东出函谷关,便必须先度过他设下的重重难关。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并不完整,许多历史细节存在误差。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基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证明,苏秦和张仪的年纪并非相同,且张仪比苏秦年长,去世时间早于苏秦。
《史记》中还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弟子景春曾称赞公孙衍和张仪为“大丈夫”,这也说明公孙衍才是张仪真正的对手。电视剧《大秦帝国纵横/崛起》参考了这些历史细节,展示了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权谋与斗争。
4. 苏秦与合纵
苏秦和张仪的早年都生活贫困,且热爱读书,虽然身边的人曾批评他们游手好闲,无法成事。但苏秦一直坚信,通过知识和策略能改变命运。他在游说各国联合抗秦时屡次受挫,回家后不仅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甚至连嫂子也不待见他。这种困境促使他更加专注于学习,他开始研究帝王心理,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甚至在半夜困倦时用针扎自己大腿以保持清醒。最终,苏秦凭借卓越的口才成功联合六国,使得秦国无法轻易越过函谷关,足足保持了十五年之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国的关系逐渐松动,各国之间开始出现裂痕,最终合纵策略破裂,六国开始互相攻伐。
在燕国期间,苏秦与燕昭王的姐姐、秦昭襄王的母亲有私情,虽然他极力隐瞒,但还是被发现了。这一秘密曝光后,燕王反而加倍宠爱他。苏秦见状,便暗中劝说燕王将自己调任至齐国,表面上是为了报恩,实则想让齐国去攻打燕国,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苏秦到齐国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齐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张,导致齐国几乎在与燕国的五国联军的对抗中被灭亡,齐王也因此丧命。电视剧中对此事件的改编,使得苏秦的阴谋更加显得扑朔迷离,最终被齐王发现后被杀。
根据《史记》记载,苏秦由于与燕太后的私情暴露,不得不逃至齐国,并在齐国获得了重用。但最终,由于遭到嫉妒,苏秦被暗算。尽管他身负重伤,但依然机智地操控局势,让四个刺客中了他的圈套,成功地让齐王误认为他们是背叛者,并将他们杀害。这样一连串的政治斗争,展现了苏秦在战国时期不可忽视的谋略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