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怎么了?我还能打!”
8月9日,瑞士卢卡诺影展的颁奖礼上,成龙穿着一身墨绿暗纹唐装,站在聚光灯下,对着镜头说出这句话时,全场掌声雷动。这个曾用“醉拳”“功夫之王”征服世界的动作巨星,如今以“终身成就奖”得主的身份,用最“成龙式”的霸气,给好莱坞上了一堂“什么是真正的电影精神”的课。
71岁领终身成就奖:唐装加身,他比任何时候都“中国”
卢卡诺影展的颁奖礼,本是欧洲电影圈的“雅集”,但成龙的亮相,直接把它变成了“中国功夫的秀场”。
他身着一袭定制唐装,墨绿底色绣着金色云纹,腰间系着黑色缎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既保留了传统中式服饰的雅致,又带着几分“大哥”的威严。当他接过“终身成就奖”奖杯时,镜头扫过他眼角的皱纹,却掩不住眼底的锋芒:“这个奖,不是给我的,是给所有相信‘功夫不分年龄’的人的。”
这番话,让台下坐着的奥斯卡得主、欧洲名导们纷纷起身鼓掌。要知道,卢卡诺影展的终身成就奖,向来是“电影界诺贝尔”,往届得主包括伯格曼、安东尼奥尼等大师。而成龙,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动作巨星。
“17岁父亲的提问,71岁我终于能回答”:他的“能打”,是刻在骨血里的信念
颁奖礼上,成龙主动提起了17岁时的往事——那时他刚入行,在片场做武师,父亲拍着他的肩说:“儿子,我60岁了,还能下厨;你60岁的时候,还能打吗?”
这个问题,他记了整整54年。
“那时候我才17岁,哪里懂什么‘能打’?”他笑着回忆,“我只知道,我要在镜头前翻跟头、打拳,要让观众看得过瘾。”从《蛇形刁手》里的市井混混,到《A计划》里的警探,从《警察故事》的商场跳楼到《我是谁》的沙漠狂奔,他用40年时间,把“成龙式动作”刻进了全球观众的DNA里。
“现在71岁了,我还能吊威亚、打咏春、演喜剧。”他指着台下的观众,“你们看我现在的体脂率,比很多20岁的年轻人还低!”说着,他现场做了个标准的“一字马”,引来全场尖叫。
这不是“硬撑”。此前他曾在采访中透露,为了保持状态,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练功,饮食严格到“连油盐都要算热量”。71岁的他,依然能完成高难度的动作戏——正如他在《英伦对决》里徒手拆炸弹,在《急先锋》里飙车追匪,观众看到的,从来不是“老头演戏”,而是“功夫巨星在发光”。
呛好莱坞:“你们的电影,少了点‘魂’”
除了“能打”,成龙的“霸气”更体现在对好莱坞的“直球点评”上。
颁奖礼后的讲座环节,他直言不讳:“现在很多好莱坞电影,太注重商业利益了。他们拍动作片,要么是‘超级英雄飞天’,要么是‘爆炸场面堆砌’,却忘了观众最想看的,是‘人’的故事。”
他举了自己刚入行时的例子:“那时候拍《醉拳》,导演让我‘打得更狠、更真实’,我就真打了三天,拳头肿得连筷子都拿不住。观众看的是‘成龙在拼命’,而不是‘特效在拼命’。”
这段话,让台下一位好莱坞制片人坐不住了:“您是说我们的电影缺乏诚意?”成龙笑着摆手:“我不是批评谁,只是想说——电影是‘人’的艺术。观众买的不是‘大场面’,是‘共情’。”
71岁的成龙,依然是“功夫的代言人”
从17岁被父亲问“60岁还能打吗”,到71岁站在卢卡诺影展的领奖台上说“我还能打”,成龙的答案,从来不是“我能”,而是“我一直在”。
他的“能打”,是40年如一日的动作戏亲身上阵;是《醉拳》里的市井烟火气,是《警察故事》里的热血担当;是面对好莱坞商业化浪潮时,依然坚持“电影要讲人”的初心。
正如他在获奖感言里说的:“功夫不分年龄,电影不分国界。只要我还在,观众就能看到我——看到中国功夫,看到中国人的‘魂’。”
71岁的成龙,或许不再是“最能打的那个”,但他依然是“最懂电影的那个”。而这,或许就是他能在国际影坛屹立50年的终极答案。
(文/娱圈情报,以图文阐释娱圈热点,点关注引领您洞察贵圈真谛)
原创声明:此文依据新闻视角梳理事件之脉络,援引网络公开影像及言论,坚决抵制洗稿融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