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大千世界里,讲到那些被永远记住的影视作品,几乎人人都会提起那部1994年版的《三国演义》。它的名声,犹如一颗永不陨落的星星,三十多年过去,依然在岁月的天空中闪耀。如今,回想当年,似乎从那时开始,这部剧便与我们的生活交织在了一起。时光的流逝并未让它的光芒黯淡,反而因为无数次的重播,它越发显得历久弥新。每逢假期或者闲暇时分,换一个频道,便能看到那段充满英雄气概的桃园三结义的镜头,仿佛这部剧与我们共同成长,早已化作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那么,为什么这部《三国》能够如此顽强地在屏幕上屹立不倒呢?说起来,这其中的缘由可真是复杂而深刻,值得细细道来。先从演员谈起吧,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举手投足间那股神机妙算的气息,仿佛真的是从史书中走出来的智者;再看鲍国安饰演的曹操,笑中带着狡诈,眼神中透着霸气,那种奸雄的形象跃然屏上,真是将“曹操”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剧中的道具与服饰也是一绝,哪怕是一块锈迹斑斑的盔甲,士兵脚下的草鞋,乃至酒杯与兵器,都仿佛能从古籍中找来复刻。有人曾说,观看这版《三国》就如同看一部历史纪录片,这话倒是毫不夸张。那种历史的厚重感,甚至能通过屏幕渗透到观众心中,仿佛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在这背后,王扶林导演的付出可谓巨大。他不单凭借着自己之前在《红楼梦》中的成功经验,而是凭着对历史的敬畏与责任,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部关系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任。您想想,当年他拍完《红楼梦》后,几乎可以享受平静的生活了,但接到《三国》的任务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正如他自己所言:“这是祖宗留下的宝贝,拍砸了就是罪人。”这份责任感与担当,岂是常人所能理解?
再看一张旧照片,拍摄于1994年,那时剧组正在河北涿州的影视城进行拍摄。照片中的王扶林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袖口已经磨损,看上去疲惫不堪,但眼神却依然坚定。站在他旁边的是演少年汉献帝的苏可,那时的他面庞稚嫩,眼神中带着些许青涩,手搭在王扶林肩上,似乎将自己的成长寄托在这位老导演的身上。王扶林看向苏可的目光,充满了父亲般的关爱与期待,完全没有一丝架子。为了拍好《三国》,他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常常一天只睡几小时,沉浸在无尽的工作中。
然而,拍这部剧,王扶林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自始至终,他都觉得自己背负着两座沉重的山。一座是组织的信任,《三国》是国家立项的重点项目,资源的配置无论是资金、人员还是场地,都得到了特殊的保障;另一座则是历史的重量。老百姓对《三国》这段历史可谓是了如指掌,诸葛亮、关羽每一个人物在观众心中都已经有了固定的形象,如果有哪一丝偏差,定会遭到批评。所以,面对这些压力,王扶林找到了领导,带着一丝紧张与诚恳的态度说:“您得给我一些自主权,这个剧太特殊,按老规矩拍是行不通的。”领导看到他如此认真,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只要为了剧好,你说了算。”
得到自主权后,王扶林做了一件大胆的事情。他意识到《三国》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哲理,于是提出了一个新的导演分工法则——“总导演与分集导演相结合”。他自己担任总导演,负责整体的风格把控与历史考据,同时邀请了蔡晓晴、张绍林等五位导演来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这样一来,每个导演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发力,结果每一集都能让人眼前一亮,文戏有深度,武戏有气势,连转场的衔接也显得恰到好处。许多后来做导演的人都说,这个办法看似简单,实则难度颇大,因为王扶林不仅要把各位导演捏在一起,还要确保整个剧集的连贯性与统一性,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当然,像所有经典作品一样,这版《三国》也并非没有缺陷。其中最为人诟病的,便是演员的更换问题。赵云这一角色前后更换了三个演员,年轻时英俊潇洒,年老之后则满脸皱纹。虽然从年龄的变化来看合情合理,但观众总是会有些不适应,刚看惯了一个演员的表演,又得面对另一个新的面孔。此外,魏延、鲁肃等角色也都经历了换角,这或许是因为拍摄周期过长,演员无法等到最后的原因。尽管如此,这些更换的演员依然能胜任自己的角色,演技不差,只是观众需要花些时间去适应。
即便如此,不能否认的是,这版《三国》依旧是经典中的经典。单是王扶林导演那种为求完美的执着,就已经让人感动。他为了台词查阅了五本历史书,为了一个镜头等了三天才找到最合适的光线,甚至为了演员的服装,他亲自去了博物馆考察。现在的电视剧拍得快,三个月一部,然而那种精雕细琢的感觉却越来越难得。我们常常会问,为什么老片子更耐看?不是因为技术更先进,而是因为那些拍摄者将自己视为历史的传声筒,他们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才是这部剧最宝贵的财富。
亲爱的朋友们,或许我们应该从这部剧中汲取一些教训,不仅仅是在工作中,不仅仅是在追求某项事业时,而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里,都能有那份对历史、对传统的敬畏。用心去做每一件事,不求回报,只求做到最好,或许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生活态度。愿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像王扶林一样,带着满腔的热血与责任,为自己的梦想执着地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