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残酷法则又一次被揭示——演员被角色限制的状态,几乎像是职业生涯的死刑。
余少群在2008年因主演《梅兰芳》而震撼四方,随之却被困在“旦角魔咒”中。与刘亦菲演绎的宁采臣被指批评为过于柔弱,就连他尝试转型演绎李治和李世民时也显得毫无存在感,直到2013年他直接被遗忘,沦落到超市做收银员。
历经十年沉寂,陈佩斯在电影《戏台》的武生角色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让观众意识到,问题并不在于演员本身,而是行业对转型的空间极其有限。
影视圈中,隐形的歧视链悄然存在。那些能把反串艺术演绎到极致的演员,反而更难以撕下标签。以往张国荣因饰演程蝶衣被香港媒体嘲讽了整整三年为“雌雄同体”,而费翔在2012年表演话剧中同性角色后也遭到了资本的冷藏足足五年。
在大数据时代,这种偏见愈加严重。余少群在豆瓣的作品页面显示,算法一直向他推荐的剧本中,75%都与戏曲元素有关。
更为窒息的是,观众的认知也受到了神经学上的“面孔-角色绑定效应”的影响。哈佛医学院的实验证实,当观众重复观看某位演员的特定形象时,大脑中的面孔区会形成固化的认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余少群一剃寸头去演硬汉,弹幕上依然刷着“梅兰芳代餐”的评论。
在此对比王传君打破关谷神奇标签的案例尤为有趣。两位演员同样遭遇定型,王传君选择了四年不接戏,最终等来了《药神》。而余少群则在烂片和退圈间挣扎求生。
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对古装小生更为苛刻。就像霍建华在《花千骨》后也无法接到现实题材的机会一样。
陈佩斯此次破局的关键在于,他巧妙地将戏曲元素作为安全设定,同时设计了大量的械斗和怒吼的阳刚戏码,就像是给观众的认知进行了强制性的覆盖。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虎扑的直男论坛对凤小桐的打斗片段给予了9.1分的评价,这一分数远远高于她过去作品的均分6.3。
当年余少群在超市收银的照片被曝光时,大家都认为内娱又一次毁掉了一个好演员。但现在看来,他其实是在潜心积累生活经验,要不然又怎能演得出戏班存亡的艰辛与抗争呢?
那些骂他“娘炮”的人应该看看他在戏台上如何用腿功踹飞恶霸,戏曲功底付诸实践的表现,绝对超越了那些依靠替身的流量明星。
这些年以来,资本市场强推的男演员们,要么表演起伏不定,要么面无表情地浪费感情,而真正有文有武的演员,却反而遭受逼迫,要选择转行。
我建议各位导演在选角时,不妨去戏台上挑选,能唱戏的打星定比那些只靠假腹肌的演员更受欢迎。
余少群在微博中提到“戏台上下皆人生”,这样的见解相当透彻。如果当年他学某些演员硬拼CP以博取眼球,早就让人恶心不已。
现在看来,真本事能将刻板印象打碎的方式,远比买热搜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