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常有些事,悄无声息地揭开,仿佛一卷细腻的画卷,渐渐铺展。就像那某些久已注定的表演,终究还是开场了。而如今的《花儿与少年》第七季,也不例外,于8月16日起,每周六中午准时登场。首映篇,长约70分钟,已悄然播出,透过屏幕,我倏然捕捉到一丝不言而喻的“正常感”。不禁感叹:这一季,人物倒是平平常常,人心虽不失温度,却难免有些陌生。而唯独不“正常”的,竟是节目组的种种安排——那些刻意的“和谐”,那些过度的“制造剧本”,真叫人感到一种无法忽视的违和。
若说真人秀,理应是真情流露,真实未加修饰的“真人”所展现的真性情,而非全然照本宣科的“节目剧本”。然而,真正的“真人秀”似乎早已成为了过往的幻影,眼前的这场节目,仿佛是剧组精心编排下的一出“家庭和谐剧”。是的,节目组不惜一切代价将这种“合家欢”的场景呈现给观众,而艺人们的心声,却似乎在无形中被引导,成为了“和谐”的一部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这场旅行的开端,节目组安排了一个“任务”,要求7位艺人分100元,准备一道有中国特色的菜,带去马达加斯加的大使馆。这看似简单的游戏,却充满了潜在的剧情冲突。陈数,第一个打电话请求费用的艺人,要求分到60元,原本按常理分摊,应该是每人15元左右。然而陈数的请求竟如此“庞大”,她的理由是:“每个人做一道菜是不可能的,我愿意承担一道菜。”其他艺人觉得陈数必定有何大菜可做,纷纷表示理解。然而,最终她所做的竟只是简单的“鸡蛋炒西红柿”。那60元,是否有些过于奢侈?即便考虑到佐料的费用,这一价格依然让人难以置信。节目组自然不允许陈数退回多余的费用,反而借此“巧妙地”化解了一场潜在的舆论危机。如此编排,难免让人觉得节目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显得如此精心设计,丝毫没有“随性”的气息,倒像是一场彻底策划好的“表演”。
再来看,节目中导游这一角色的选择。节目组的“巧妙安排”,让每一位艺人似乎都得“配合”上演一出“团结一致”的好戏。龚俊与张晚意早已商量好,共同承担起导游的任务,而那英,起初并不打算加入。但在节目组的提示下,她似乎也“顺势”选择了参与,最后匆忙赶赴“导游的职责”,如同按下按钮,自动开启了演绎“和谐”的程序。所有这一切,仿佛预定好了的剧本,似乎并没有真正考虑到每个艺人内心的独立意志。
更有甚者,马思纯的选择问题。她在当时并不愿意承担“导游”的重任,而是想以一种“无头衔”的身份,默默地为导游提供帮助。她希望在幕后发挥作用,而非站到前台去承担所有的责任。然而,节目组并未放过她的“选择”,反复提醒,甚至试图通过“道德引导”,迫使她做出符合“和谐画面”的决定。此时,节目组的引导,俨然成了一个无形的枷锁。最后,马思纯选择了坚持自己内心的决定,拒绝了这一过度包装的“责任”,她的决定,或许是最接近真实的一刻。
于是,整个节目,看似平淡无奇,但实际上却充满了深深的操控感。每一个“团结”与“和谐”的背后,似乎都有着节目组的精心设计。这样的安排,不禁让我反思:真人秀,究竟应如何定义?当每一个“真人”的行为都被精确指引,当每一次情感的波动都成为精心安排的戏码,那么,我们所看到的“真人”,是否还能算作是真实?
然而,尽管如此,节目组的这些巧妙安排,依然没有摧毁节目的魅力。在这如同织网般的程序化背后,艺人们依然尽力展现了他们的个人魅力,观众依然能感受到细腻的人情与温暖。或许,正如这档节目所暗示的那样,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充满了曲折与变化,最终的重要的,不是名利与头衔,而是每个人是否能够在这条路上,保持自己的初心,勇敢前行。
对于这档节目,我们不妨放下批评的眼光,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它,欣赏其中的美好和感动,同时也期待每位艺人都能在未来的旅程中,更加坚定自我,展现出更真实、更自由的面貌。愿每一个观众,都能在这场人情与艺能交织的旅程中,收获更多的启发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