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 你们知道吗? 71岁的陈佩斯老爷子凌晨两点发微博就仨字,“今夜无眠”,配图都没有,结果直接炸了热搜!
为啥? 因为他掏心窝子拍的电影《戏台》,豆瓣8.9分的神作啊,上映七天吭哧吭哧卷了3.2亿票房,结果呢? 被一群画出来的小妖怪按在地上摩擦!
同期的《浪浪山小妖怪》单日票房1.8亿,总票房咣当冲到快10亿了! 老爷子筹备这片子可太拼了,每天凌晨4点爬起来化妆,片场晕倒过两回,抵押了两套房才凑够钱拍完,结果被一群“草根小妖怪”截胡了,搁谁不失眠?
这票房数字背后是代际差异! 《戏台》的观众画像一拉出来我都惊了,40岁以上大叔大妈占58%,90后00后加起来不到15%!
影院排片,全挤在上午10点的“银发专场”,年轻人都吐槽:“票价够吃三天外卖,我爸逼我去,结果看得像上语文课! ”反观《浪浪山小妖怪》,18-24岁的小年轻贡献了47%票房!
大学生组团刷屏,抖音上“小猪妖刷锅磨秃毛”“蛤蟆精死磕9981工牌”的梗播放量破5亿,满屏弹幕刷“这不就是我吗? ”说白了,年轻人要的是三分钟一个爆梗的爽感,谁有耐心听民国戏班子唱“宁穿破不穿错”?
创作理念这块儿简直是火星撞地球! 陈佩斯为了《戏台》有多疯? 一件戏服绣花绣三个月,黄渤自降2000万片酬改分账,结果票房卡在4.8亿,分成条款直接变废纸!
《浪浪山》呢? 制作成本才6000万,AI咔咔生成2000张场景图,算法精准计算笑点节奏,西游IP联动30个品牌,小猪妖毛绒玩具预售卖断货,京剧脸谱盲盒? 呵呵,销量还不到人家零头!
资本算盘打得噼啪响:《戏台》排片率从没超过5%,黄金场次全砍光;《浪浪山》首日排片20%,IMAX厅夜夜爆满! 有影院经理捅破窗户纸:“现在排片看啥? 短视频指数占四成权重! 谁管你豆瓣8分还是点赞? ”
上座率! 《浪浪山》排片只占1.4%啊朋友们,结果场均坐11.6人,单日狂捞4583万;《戏台》排片2.4%,场均不到4个人,票房才808万!
黄金时段? 《浪浪山》稳占晚7-10点C位,《戏台》被塞进上午10点“幽灵场”,老爷子自嘲:“这排片是给退休职工开茶话会吧? ”
《戏台》明明靠观众包场上座率暴涨过600%,资本照样甩标签:“老年题材,不赚钱! ”清华大学教授都看不下去:“算法把观众画像精确到分钟时,好故事正在被数据谋杀! ”
票房输赢背后是艺术价值的撕裂! 《戏台》被夸“用笑声解构荒诞”,豆瓣长评写满敬畏;《浪浪山》被骂“文化快餐”,可人家用“打工人逆袭”寓言把西游记玩出新花样。
陈佩斯说过一句特戳心的话:“好的喜剧不该是挠痒痒,而是笑完能摸到自己心里的泪。 ”但年轻人现在被短视频训练得秒针节奏都嫌慢! 《戏台》二刷率22%创三年纪录,全是35+群体在撑场;Z世代早跑去二刷《浪浪山》找新梗了。
所以问题来了:当资本用算法决定排片,用衍生品销售额衡量价值,那些押上全部身家“死磕艺术”的人,到底输给了时代,还是输给了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