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演员在娱乐圈的表现真是让人感到困惑。最近,柯淳靠着乖乖女的形象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而陈添祥则被网友呼吁快去拍正剧。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行业人才的流动,但从深层次来看,却反映了文娱市场人事交替、继承乏力的尴尬现状。在顶流们忙着进行直播带货时,新人们却只能在横店排队等候角色,而那些在短剧中展现出线下吸引力的实力派演员却反而变得愈发抢手。
柯淳的成功转型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年,赵露思通过《传闻中的陈芊芊》成功进入主流市场,白鹿则凭借《招摇》轻松撕掉了网红的标签🏷️。这些前辈们走的都是依靠短小精悍的作品和综艺节目的“刷脸”路径。关键的区别在于,他们背后都有强大的公司资源或是自带流量的合作伙伴,而柯淳的团队显然是在透支短剧的红利。她粉丝见面会的门票瞬间售罄,这背后是短剧观众对她这一“虚拟偶像”走进现实的补偿性消费。这样的热度或许只能维持几场,但在影视寒冬的寒风中,恐怕很快就会消散。
至于陈添祥,他的崛起则隐藏在数据的背后。东宫的导演李木戈曾提到,现如今的大多数古装剧试镜中,80%的演员连骑马都不会,95%的人更是做不好礼仪动作。但陈添祥在短剧《凤隐》中,不仅亲自上阵练习了单手勒马和三叩九拜,甚至把这些基本功做到位。在横店这样的群演圈子里,他的技能简直稀缺。他的眼神戏同样出彩,既有罗云熙那种病态美,又带着陈晓的江湖气,最重要的是他才24岁,尚未被套路化的演技所污染。这样的实力,放在如今人人依赖AI演技的娱乐圈,简直是陡然降维打击。
短剧圈如今犹如一个大型人才储备库。徐开骋在微电影圈奋斗了整整五年,才被于正发掘,而彭小苒为了能接到《东宫》,也经历了六年的主持生涯。但现在,资本显然等不及这样漫长的培养周期了。数据显示,短剧观众与电视剧受众之间的重合度高达63%。这意味着,像陈添祥一样的新秀,能够迅速转化为观众缘,直接变现。有传言称已有制片方向他接触,但却希望他放弃“十七郎”这个接地气的艺名。这一要求也颇为微妙——观众记住的,难道不就是那个在泥地里打滚、充满江湖气的少年吗?
与其纠结谁更适合在娱乐圈发展,不如问问当下的内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演员。是继续捧着那些只是台词数量不多、骑马还要依赖替身的两百多万演员,还是给那些在短剧中打拼出来的实力派一个机会?陈添祥能否成就一番大事业尚未可知,但至少他的古装戏之路,相较于某些剧组全员配音的“超级大制作”,显然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