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心目中,金池长老的形象总是与《西游记》中那场著名的观音禅院的袈裟风波紧密相连。这位活了二百七十多岁的老方丈,面对如来佛祖亲自赐予的宝物,最终因贪欲而堕入深渊,走向了自取灭亡的命运。然而,鲜少有人了解,荧幕外的程之——这位金池长老的扮演者,不仅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金牌反派”,还是一位一生光明磊落、矢志不渝的艺术家。
程之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他的职业生涯光辉灿烂,但他心中有一块无法愈合的伤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听到二儿子程前叫他一声“爸爸”。这份未曾言明的父爱,成为了他心底的痛。
在《西游记》的观音禅院一集中,程之饰演的金池长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角色如同一面照妖镜,揭示了人性深处最为微妙的欲望。金池长老本是禅院的尊贵长者,拥有了福、禄、寿的齐全,却在看到唐僧的宝袈裟时,被内心的虚荣与攀比之心彻底点燃。他看似拥有一切,却因为那份不满足,渴望得到那唯一来自天朝上国的霞光宝物。广智、广谋两位弟子煽动他烧毁唐僧,夺取袈裟,这位曾经的“老修行”,最终因贪欲而走向了不可挽回的结局。
程之赋予金池长老的演绎充满了层次感,他将角色的洵洵儒雅与贪婪狠毒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既恨得牙痒,又不得不佩服他那深厚的演技,令这位“反派”形象成为经典。
程之的戏剧天赋早在他出生时便埋下了伏笔。父母是京剧票友,家庭富裕,甚至能请来名角进家唱戏。他在锣鼓声与水袖翻飞的环境中长大,舞台的魅力早早就深深植入了他的心中。尽管家人希望他走上更为传统的道路,18岁那年,程之考入了复旦大学经济系,但他心中始终有一股强烈的不甘。这种不甘驱使着他离开了复旦,偷偷去考话剧团,尽管这条路充满了艰难与不确定。
在随后的几年中,程之出演了许多边角小角色,直到某次偶然的机会,他被电影导演发掘,开始接触电影。特别是在电影《假凤虚凰》中的客串出演,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大银幕的魅力。那一刻,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答案——演艺世界才是他真正的归宿。
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后,程之的演艺生涯可谓是一路开挂。在《鸡毛信》中,他饰演了那个歪着嘴、既滑稽又油腻的伪警队长,一抿嘴、一眯眼,展现出一种不害怕的坏气质,让人又恨又笑;在改编自巴金小说《家》的电影中,他演绎了那个纨绔子弟高克定,举手投足间透出一个“败”字,仿佛天生注定要挥霍家业;在《沙漠追匪记》里,他又化身为心狠手辣的土匪金冶中,阴冷的眼神与决绝的动作让观众不寒而栗。
程之所塑造的反派角色,之所以令人难以忘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坏”,更因为在他们的“坏”背后,透出了人性复杂的缝隙与细腻的情感,这也恰恰是程之的演技精湛之处。
然而,在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程之的家庭生活却并不完美。1963年,程之迎来了他的二儿子程前。由于程之的二哥因健康原因未能生育,程之便决定将这个孩子托付给二哥夫妻抚养。十五天大的婴儿被带到二伯家,从此程之成为了“三叔”。程之与妻子约定,等到程前20岁时再告诉他真相。童年时,程前无忧无虑,寒暑假总是被送到“三叔三婶”家,他心中对这对长辈的爱护深信不疑,完全没有怀疑过他们的关系。
直到十四岁那年,程前与同伴发生争执,对方的一句话狠狠地击中了他:“你爸妈不是亲的,你三爸三妈才是!”这一句话如同晴天霹雳,瞬间让程前感到世界的天塌地陷,脑中飞快回放起种种细节,终于意识到了一些被刻意回避的真相。面对母亲的泪水,程前才知晓,虽然他并非程之的亲生儿子,但他依然得到了这个家庭的深深爱意。这一刻,程前终于理解,这份“遗弃”不过是程之为了家族的体面所作的无奈之举。
高中毕业后,程前进入工厂,成为一名钳工。尽管工作稳定,但他对这份工作毫无热情,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看在程之的眼里,他决定给儿子提供一些选择的机会,轻轻地问道:“要不要试试文艺这条路?”程前最终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虽然未能如愿,但很快他考入了九江市话剧团,开始了自己的演艺道路。经过多年努力,程前逐渐从话剧舞台走向荧幕,在主持界崭露头角,成为全国“十佳主持人”,并在央视与倪萍搭档主持《正大综艺》和春晚,事业一度风光无限。
尽管程前取得了巨大的事业成功,但父子间的隔阂一直未能完全消解。程前始终习惯称程之为“三爸”,即便他知道了真相,也未曾完全改口。1995年2月14日,程之突发心肌梗塞,病情急剧恶化,仅二十分钟后便离世。葬礼当天,程前痛哭失声,终于在灵前喊出了压抑了三十二年的那句“爸爸”。
这一声迟来的“爸爸”,成了程之一生最痛苦的未竟之事。程之的一生,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尤其是他那些经典的反派角色;而在家人心中,他永远是那个正直、善良、肩负责任的男人。然而,有些情感,来得太晚。即使全心全意,也无法弥补错过的时光。人生最怕的,并非来不及,而是总以为还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