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照相馆》这部影片在全国范围内热映,凭借着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真实还原与深刻情感的表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和票房的双重成功。然而,影片的热播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特别是上海的电台主持人周小畅的一番言论,瞬间将争议推向了高潮,她的话语点燃了网友的愤怒与爱国情绪……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周小畅在微博上发表了这样一条微博:“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应该让大家珍惜和平、祈求和平,而不是煽动情绪,激起仇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她直指《南京照相馆》,认为这部电影过于煽动观众情绪,甚至可能会激发仇恨,从而背离了战争电影本应传递和平的初衷。
这条微博一出,瞬间引爆了网络,网友们纷纷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许多人认为她的言论过于偏激,这场围绕历史、和平与电影艺术的大讨论也就此展开。
《南京照相馆》改编自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真实事件,讲述了年仅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冲洗日军暴行的照片,并与爱国青年吴旋共同守护这些照片,最终将这份“京字第一号证据”提交给法庭,成为审判战犯谷寿夫的关键证据。影片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切入,以一间照相馆为载体,讲述了在南京沦陷后的苦难岁月,平民百姓如何在日军的暴行中挣扎与抗争。电影虽然没有渲染血腥暴力,却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真实的历史细节,还原了那段沉重的历史。
比如片中提到的日军将南京城墙的砖块撬走,企图带回日本建纪念塔的情节,事实上这段历史并非虚构。在日本宫崎县,有一座名为“八纮一宇”的纪念塔,它的建筑材料就是从南京城墙及其他名胜古迹中撬取的石料,每一块砖都铭刻着日军的罪行。这座塔曾被改名为“和平之塔”,这种自相矛盾的命名,恰恰揭示了日本试图掩盖历史罪行的可耻行径。
不少观众在看完影片后深受触动。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影院,试图借此机会让下一代铭记那段历史。社交平台上,家长们纷纷分享带孩子观影的视频,并在评论区留言“务必记住这段历史”。他们认为,《南京照相馆》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片,让孩子们真实了解先辈的苦难,进而更加珍惜如今的和平时光。然而,周小畅却认为,这部电影激发了过于激烈的情绪,甚至将其与所谓的“抗日神剧”相提并论,这与大部分观众的感受相去甚远。
事实上,周小畅并不是第一次发表类似引发争议的言论。在武汉大学的一起维权事件中,法院已经作出判决,但她却在微博上表示“好女人维不了权”,这一言论也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如今,《南京照相馆》的事件再次让她的立场被网友翻出,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她观点的质疑。不少网友认为,她的言论透露出一种“买办思维”,过分强调“客观反思”,忽略了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感。
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这场争议反映出社会在对待历史问题时的分歧。部分人认为,铭记历史的伤痛是珍惜和平的前提,只有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才能避免悲剧重演。而《南京照相馆》正是通过真实再现那段历史,提醒人们以史为鉴。然而,周小畅似乎更关注电影中过度强调历史所可能带来的过激情绪,担心它会影响到和平的氛围。
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事实:历史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对于历史的情感反应是自然且正当的。当一部电影真实还原历史时,观众所产生的愤怒与悲痛,并非电影刻意煽动,而是历史本身所带来的力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的做法。在日本,媒体在面对国内问题时,常常将矛头指向中国,试图通过煽动情绪来转移国内矛盾。与此同时,日本长期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历史,修改教科书、控制媒体,进行历史虚无主义教育,力图掩盖其战争罪行。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某些声音却在批评观众的爱国情绪,呼吁冷静反思,这种反差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对于《南京照相馆》这样的影片,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娱乐或商业,它承载了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电影提醒我们,那段悲痛的历史不能被遗忘,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理应倍加珍惜。影片中,小人物在面对日军暴行时,从最初的恐惧到最终的觉醒与抗争,他们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这种精神不仅是民族的脊梁,也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源泉。
这场争议提醒我们,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有责任真实呈现历史,而《南京照相馆》正是做到这一点🕐️。它并未夸大或渲染仇恨,只是客观呈现历史。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共鸣,实际上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我们不应因为担心情绪过激,就否定电影的价值和观众的情感体验。相反,我们应当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历史、理解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些试图淡化或歪曲历史的言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照亮过去,也指引未来。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向和平与发展。我们要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