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最近总是有声音说,圈内的风气变了,似乎如今只要有脸就能混得风生水起,实力似乎早已不再是决定因素。
说到这,近期《戏台》票房一路飘红,很多人又把潘长江给翻了出来,甚至有不少人直言,潘长江跟陈佩斯比起来,真是有些“愧对老戏骨”这几个字!
曾几何时,潘长江可是春晚舞台上的亮眼之星,他和蔡明搭档的《警察与小偷》一度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观众笑得合不拢嘴,欢笑声传遍大江南北。那时积累的可不仅仅是知名度,更多的是深厚的国民好感,几乎可以说,他那时候的名声就是一张全民通行证。
然而,近年来,潘长江似乎将这张通行证当成了提款卡,哪里能迅速赚钱,他就扑向哪里,完全摆出了一副“唯钱是图”的架势。最初,他盯上了网络电影,拍了十九部,其中像什么《豆包县令》这样的片子,估计你连听都没听过。制作质量差得一塌糊涂,剧情老套,所谓幽默,要么是直接抄梗,要么就是强行尬演,票房惨淡得不行,甚至有的片子上映半个月才挣了五十万。观众们看了直呼上当,过去那个大家熟知的潘长江都去哪儿了?
转战网络电影不成,潘长江又迅速转向了直播带货。记得他曾经对“嘎子”谢孟伟苦口婆心地劝说:“直播水太深,孩子你得小心啊!”然而,他自己却立马跳进了这个“深水区”,甚至还被调侃为抢了嘎子的饭碗。为了推销一款白酒,他竟然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把某董事长灌醉了才拿到“福利价”。结果消费者收到货时,发现酒不对劲,价格也没宣传的那么优惠,闹得满城风雨。出事之后,他立马否认并撇清关系,指责外界断章取义。最终,不仅被监管部门点名批评,也让观众对直播间的酒水产品信任跌入谷底,自己的名声也彻底跌到了谷底。
即使直播带货没那么火热了,潘长江仍不甘心,继续看准了短剧这个“肥肉”。今年七月,他主演的短剧《进击的潘叔》上线了,剧情简单得连脚趾头都能猜到,制作更是敷衍到了极点,但凭着“潘长江”这三个字,居然硬生生拿到了2.8亿的播放量。他不只满足于单纯出镜,还试图掌控整个制作链条,最大化利益。对他来说,只要能赚钱,剧本粗糙、制作敷衍一点🕐️似乎都无所谓,反正流量可以掩盖一切。
但是,他有没有想过,眼前这波“现金流”,其实是用他几十年来积累的信誉换来的?与潘长江的“速成”相比,陈佩斯的坚持和执着则让人肃然起敬。尽管周围的同行纷纷追逐“快钱”,陈佩斯却坚持将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艺术的打磨上,特别是对喜剧精髓的追求。
这种几乎偏执的坚守,最终凝结成了电影《戏台》,陈佩斯足足花了三年时间来打磨剧本,而为了筹集拍摄资金,他甚至走遍了各地,联合各方投资,投入了超过亿元的巨资,才终于让这部“正儿八经的喜剧电影”面世。
陈佩斯对作品的要求一向严苛,追求每一个镜头的真实,每一个桥段的完美。他的坚持让人们看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也让老手艺人精神不至于被遗忘。虽然《戏台》并没有在短时间内掀起票房热潮,但当首映礼结束时,观众起立鼓掌,掌声雷动,这种场面是任何金钱也无法买到的最高奖赏。
陈佩斯通过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其价值远非一时的点击量和票房数字所能衡量,而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并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
如今的娱乐圈️,资本的力量无处不在,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流量明星️一个封面就能卖出天价,老一辈艺人也开始试水短剧和直播带货,金钱的诱惑让人无法抵挡。然而,潘长江和陈佩斯的对比,也让更多人看清:并非所有老艺术家都在资本的洪流中迷失,不是每个人都唯利是图。陈佩斯不言不语,却用自己的作品间接回应了市场对艺术品格的质疑,也撕开了某些艺人最后一点🕐️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