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决定撰写关于《小王子》的时候,首先听说了这部电影要重新上映的消息。要知道,我之前并不知道这本经典小说竟然还有银幕版本,正好可以看场电影,同时也借此机会重温原作。于是,我开始动笔构思《小王子》的书稿。
那天,我走进影院,眼前的大影厅空无一人,只有我一个人显得格外孤独。我找了个按摩椅坐下,靠在椅背上试图放松,但手机一时没控制住,转头扫一扫就关掉了。就在灯光暗下来的那一刻,我心里有些紧张,氛围显得有些怪异。好在不久后,一家三口进来了,前面是一对父母和他们的小女孩,让我放松了不少。
看着这对父母陪着女儿一起欣赏电影,我觉得这一幕实在温馨。也许是因为观众稀少,小女孩在观看过程中,时不时和父母互动几句,表现得生动活泼。这个瞬间仿佛让人觉得无比幸福,至少在她们的眼中是这样。
说回电影本身,和原作相比还是有所不同的。影片中加入了一对母女角色,母亲是个精力充沛的“鸡娃”妈妈,而小女孩则渴望自由。与此同时,影片中的小王子不再是单纯的书中角色,他还成为了一名打工人,做着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甚至为失业而担忧。从整体上看,电影的主题更偏向于教育。
不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女孩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制造羁绊,就得承受流泪的风险。”这句台词非常耐人寻味,值得细细琢磨。
回顾一下这本《小王子》,我在中学时就收到了同学赠送的那本。彼时的我对其中的深意并不理解,或者说,那个年纪的我读这些名著时,根本无法真正体会它们的内涵。也许只能浅尝辄止,记住一些作家的名字或作品的标题。
说到这本书,我其实已经有好几遍的阅读经历,但却一直没能开始写作。心里总觉得按照投稿标准进行创作有些困难,而且这过程似乎还特别耗时,可能出于对麻烦的恐惧,我一直拖延着。直到前几天,我再次翻阅了《小王子》,并挑选了几个值得深思的句子展开书写。这样的写作过程,让我在思考中理清了许多事情。
比如,我重新审视了“小孩子有时比较烦”这个观念。在书中,我提到过成年人偶尔会觉得小孩烦,但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困扰。这或许就是种种不对等关系的体现。
有时我会对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但有时又会感到他们真的太令人烦恼了。这也引发了我对当前婚育问题的思考,现在的年轻人二十多岁就被迫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感觉有些被推着走,而自身的成长反而受到影响。
我觉得,过早地承担责任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过度的消耗会让人失去自我。虽然这样的想法略显悲观,但我相信每个人都不能沉溺于他人的期待中,还是要为自己考虑更多,这样才能有余力去关心其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