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一度对《封神》这个系列抱有很大的期待。尤其是第二部上映前,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更多的精彩剧情,然而等到电影上映后,满屏的差评让我对走进电影院🎦犹豫不决。
现在,这部电影已经上线流媒体,看完之后的感受,仿佛是在看两位导演的作品,实在难以相信它们是同一个项目的一部分。这让我开始反思:究竟《封神》经历了怎样的变动?
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同样是一个系列,同样的主创团队,为什么观感却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回想起第一部时,邓婵玉那仅有2秒钟的彩蛋,全网都是一片赞扬的声音——那种“好评如潮”是不是有点过于做作?现在想想,第一部的热度是不是有些被过度渲染了?
如果问我《封神》系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会说是人物塑造。这一部,姬发等主角🎭️几乎成了剧情推进的“工具人”。哪吒和杨戬的出场次数寥寥无几。反观第一部,纣王与父亲、四个质子的关系,以及伯邑考和姬发的兄弟情感、妲己与王后的关系、二郎神与哪吒的打斗场面,几乎每个角色都曾有过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光时刻。特别是纣王,既有昏君的暴虐,也有权谋的深沉,这种多面性让角色更为立体。
然而在第二部,这些角色似乎都成了背景人物。尤其是魔家四将,作为《封神演义》中的重要反派,本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实力,但在电影中,他们的存在感几乎为零,死得也匆忙而毫无重量感,观众连来得及了解他们是何许人物,都没机会产生共鸣。而邓婵玉的戏份明显增多,几乎成了女主角🎭️。这个转变让人不禁怀疑:是剧本本来就这么安排的,还是因为第一部彩蛋的热度过大,才匆忙调整了拍摄和剪辑策略?
从角色性格的巨大断层来看,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换了编剧团队,这种不一致性暴露了《封神》项目在创作理念上的摇摆。
至于巨人角色的呈现,简直让人有点失望。那些巨人看起来像是“大号的普通人”,视觉冲击力完全不足。拍摄角度平庸,合成效果也差强人意,打斗场面显得很不真实。听说电影有很多补拍,这一点🕐️在十绝阵段落中尤为明显。从画面质感到演员🎭️的状态,再到剪辑节奏,几乎每一处都和其他段落不在同一个频率上。
为什么要补拍呢?是原本的拍摄效果不如预期,还是剧本的调整导致了这些变化?
篝火晚会那一段,补拍的痕迹更加明显,演员🎭️的妆容、服装、甚至身材都和其他镜头不太一致。而且,这场戏的出现感觉有些突兀,像是为了制造某种情绪而强行插入。
至于闻太师,他本可以是电影中一个有深度的角色。无论战争胜败,他的命运似乎都注定了——若胜,必然震主;若败,必死于战场。这种权力博弈的设计本应非常引人入胜。但最终,闻太师的形象却显得前后不一,早期威严的气场到后期的“摆烂”状态,让人感觉极不自然。更糟糕的是,他最后的一句台词“太师可以瞑目了”,与角色的性格和情境严重不符。按照他的个性和处境,应该是“死不瞑目”,满怀对命运的抗拒和对商朝未来的忧虑。而这条线本应是全片的情感核心,却因为不合理的转变,最终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从威严到悲凉,问题出在角色的弧光设计缺乏足够的完整性。
你觉得《封神第二部》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对于第三部,你有何期待?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理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