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姜文在《》上的那篇文章,感觉他其实是在“道个歉”给朗朗,同时又悄悄地告诉大家,“姜文还是那个曹雪芹”。哈哈!
一直想说姜文新电影的事,之前如果我说得太客观,怕被限流,结果一直没敢开口。简单来说吧,《你行!你上!》这部片,输得可不冤!
那为什么《你行!你上!》没能像姜文的老片子一样,尽管有不少争议,但总有一群观众买账,总能用他独特的风格搅动市场呢?现在来看,票房还没过1亿!放到姜文的作品里,这成绩绝对算个“滑铁卢”了。
这次失利,也许就像“醋”跟“饺子”双双没做对:“醋味不够酸,饺子不够香”。大家习惯了说“姜文的醋”代表他电影中的隐喻——酸得有棱有角,余味总是带着对时代的批判。但这次的新片里,虽然“姜文的醋”还是有的,甚至更多了,可是它反而把故事压得太重,醋的味道几乎盖过了情节本身。
这次姜文试图把几个历史节点串联起来:从1949年建国到启蒙,苏联援助到中苏交恶,再到中美建交、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加入WTO……这些节点都带着浓重的隐喻意味,一整部片子基本都在搞象征。说起来,确实是姜文的风格。
但是,问题在于,隐喻的部分实在是太多,远远超过了故事本身。而且这些历史事件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早已经是耳熟能详的记忆,情感的释放也早已在其它的讲述方式中得到了过度表达。所以,现在引发共鸣的,反而是“辽宁、山东、福建”那种热血沸腾的故事,歼20的飞行,东风-31AG的雄风……
至于饺子嘛,东北的大饺子有个特点,面皮筋道,馅儿结实,才能撑住那点儿酸醋的味道。而这部电影里,钢琴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就像是面皮儿,可惜这面皮儿做得太薄,根本承载不住姜文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现在国内学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多,琴房里的音符此起彼伏,但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与钢琴背后的文化产生共鸣。对于他们来说,钢琴只不过是个技能标签,代表的是需要考级的工具,而非那种承载着古典音乐文化的符号。所以,姜文把这些历史隐喻通过钢琴来连接,结果反倒露了馅,显得有点空洞。
至于影片拿朗朗的成长作为主线,硬是塞了一大堆有点“沉”的馅儿。大家对朗朗的印象,多数停留在“天才”两个字上。的确,朗朗天赋异禀,可问题是,现如今许多父母正焦虑着自家孩子的“鸡娃”计划,更多关注的是孩子能否通过钢琴考试,而不是去仰望某个天才的成长轨迹。
于是,朗朗的成长史,在观众心里,更多的只是个遥不可及的光环,而不是接地气的故事。电影呈现出来的,是一颗“鱼翅燕窝鲍鱼馅儿”的饺子,失去了烟火气,结果观众吃起来完全不舒服。
本来这是一部关于朗朗的传记片,可导演的火候太大,调味太重,反而让片中的“主角”变成了朗朗的爸爸。说实话,姜文想表达的“伟大的国家才能孕育伟大的个体”这点不算错,可问题是,在电影里呈现出来的“时势造英雄”这种理念,更像是爽文小说,甚至短剧的套路,显得太过简单。
而这些已经过去的历史红利,并没有唤起观众的共鸣,反倒带来了一些失落感,让人有些接不住那股热情。总之,姜文,继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