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这几年来真的是爆火,虽然每年都有人预测它要“凉凉”,可它偏偏死死占据了夏季娱乐的流量高地,简直是各大平台的流量“命脉”。这一现象,不光证明了脱口秀这个形式的强大生命力,还透露出了一个大信号:年轻人找到了他们想要的内容。
那么,年轻人到底在追求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从房主任的“爆火”说起。
当下正是偶像们一个接一个“塌房”、权威人物频频失声的时代,年轻人空前缺乏可以仰望的榜样。我们不再热衷歌颂苦难,不再容忍祥林嫂式的长篇抱怨。现在的年轻人想看的是反击,想看的是痛快的“一拳打趴生活”,而房主任,恰好契合了这一点🕐️。
她的段子讲述了自己的一些人生故事,但她始终保持着适当的克制和分寸。比如她曾说,原本段子里写的是“被家暴”,但觉得这个太沉重了,最后改成了“把对方打进医院”。这种创作手法无疑展现了脱口秀创作的高超技巧:在真实和可接受的边界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
房主任之所以火得那么快,另一个原因是她能够引发强烈的共鸣。翻看她的抖音、小红书评论区,你会发现不少观众纷纷分享着自己类似的遭遇。在国内,脱口秀综艺一度成为了讨论社会议题的重要平台。尽管有人批评她的经历过于“极端”,但事实上,她讲述的并非某个个别现象,而是揭示了一种广泛存在却鲜少被主流话语所呈现的困境:作为女性♀️,在家庭关系、婚姻选择和自我认同的复杂交织中,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掌控感。
虽然每个观众的具体经历各不相同,但她所传递出的“无人理解”、“无法接纳”甚至“无法归属”的感受,确实触动了很多都市女性♀️的内心。例如,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到了2025年,女性♀️仍然很难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家。原生家庭的压力让她们被告知“迟早要嫁出去”,而婚姻中的“另一个家”却始终难以接纳她们。母姓依然是少数,离婚仍然是父母眼中的“丢脸事”,这些结构性的问题让许多女性♀️内心深处充满了焦虑。
然而房主任的成功,却让大家看到了当代女性♀️逆袭的可能性。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其实能引发共鸣的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经历,而是类似的处境和情感。真正打动人心的内容,是因为它真实,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对于品牌而言,脱口秀的持续爆红也是个值得注意的信号:它为品牌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议题平台。这种内容生态对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其一味重复“女性♀️议题”,不如从这些内容中深入理解年轻人的心声、担忧和期待。只有真正理解她们,而不是高高在上地俯视、代表或者规训,品牌的表达才不会显得过于傲慢。
有人曾说,线上脱口秀“被阉割了”,尺度小、火力弱,甚至比不上线下的小剧场痛快。但说到根本,脱口秀能从2012年做到今天,从来都不是靠尺度,而是靠内容本身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所谓的“线上不自由”,其实是个伪命题。现在哪个内容形式不是在“戴着镣铐跳舞”?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跳得开”,而是你到底还想不想跳、还能不能跳。
当然,线下演出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检验笑点有效与否的第一道关卡。每个脱口秀演员🎭️几乎都有讲过“骑共享单车赶场”的段子,而那些最终能爆火的段子,背后都经历了无数次的试讲、修改和重来。真正能够从线下走到线上,并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段子,本身就经过了双重筛选。如果这个段子还能被转发、被引用、被评论,那么它就已经成功打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
而最讽刺的是,今天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追求“高级感”、“真空环境”,似乎是要把观众带入诗和远方,然而脱口秀却是为数不多的还能讲“人话”的内容形式。很多节目做着做着,越来越脱离普通人,话题越来越晦涩、场景越来越精致,观众的共鸣却逐渐减少。而脱口秀反其道而行之,始终传递着生活中的扎实感。
要知道,一场线下演出最多容纳两千人,要开多少场才能与一集节目的线上观看量相比?线下有剧场的容量限制,而线上却有平台算法的无限可能。好段子出来了,理应让更多人听见。
今年夏天,鹅厂与桃厂分别上线了两档脱口秀节目:《脱口秀与TA的朋友们2》和《喜剧之王单口季2》。两档节目延续了各自的特色,背后也反映出平台对于“喜剧内容该怎么做”的不同理解。当然,两者都收获了不错的话题度和观看量。
《脱TA》采取了更纯粹的赛制,选定主题后进行两两PK,嘉宾阵容多是脱口秀综艺的熟面孔,比如罗永浩、大张伟、鲁豫等,都是脱口秀的老朋友。李宇春作为新面孔,因为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为节目带来了新的张力。她为脱口秀女演员🎭️Echo创作的《冬泳》也体现了她对脱口秀舞台的深度关注。
与此同时,鲁豫还策划并主持了一档全女性♀️脱口秀访谈节目《豫见她们》,7月29日开播,进一步挖掘女性♀️脱口秀演员🎭️背后的故事。
相较之下,《喜剧之王单口季2》则更注重综艺感,增加了免死金牌🥇、六团对抗等机制,人物设定也更为丰满。然而,当节目的焦点过多集中在“人物设定”和剪辑情绪时,可能会削弱观众对段子本身的关注,使得节奏显得拖沓,偏离了“看脱口秀是为了开心”的初衷。
两者的形式探索各有千秋,但关键还是能否回到最本质的内容——段子是否好笑,是否真实,是否能引发共鸣。
曾经有一期《脱口秀大会》的主题是“笑,是生活的解药”。笑并不是说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确实能提醒我们:笑,也是我们面对生活的一种方式。
对于年轻人而言,笑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处理现实的方式。真正好笑的段子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它背后通常有着敏锐的判断、深刻的经验,甚至是某种克制后的犀利。
他们喜欢脱口秀,不仅仅因为它好笑,更因为它能在笑声中释放出那些不敢说出口的情感。而这,恰恰是当下许多综艺节目所缺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