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露思在直播里控诉被公司压榨、搞“驱魔”、私转走205万,还在亲人离世与父亲患癌时被拒假——她一句“不干了”掀翻了桌子。
她的控诉像一把刀,猛地划开了镁光灯下那层薄薄的体面。
2025年8月这场风波起于一次直播,后来就再也收不住——她说,爷爷去世、父亲患癌她想请假被拒,她患重度抑郁和焦虑,公司不仅不闻不问,反倒安排一场“驱魔”仪式,把人当道具。
更离谱的是,工作室账户的205万,被人以“替她支付违约金”为由私自划走。
现在局面卡在这里:公司没回应,她还在爆料,最后是体面解约还是长期对峙,谁也不敢下定论。
你以为这是个别?
不,像潮水退去才发现裸泳的人很多。
张芷溪带着自己开发多年的《向师祖献上咸鱼》去邀她出演,条件谈到位了,对方公司却要插手,私改出品方署名,拿“拒演”威胁。
于正照例出场点评,说她“被自己人背刺”,顺手提了新剧,热闹一场。
有人笑他蹭热度,可笑声里有种无奈:背刺两字,在圈里几乎成了常态,权力和合同合起来,足够把一个人按在地上摩擦。
夸张吗?
不夸张。
戚薇早年的事,还时不时被人提起——副导演摆着脸,500万换“7天7夜澳门游”。
听着像笑话,懂的人都懂。
拒绝之后,戏份一剪再剪,宣传期像人间蒸发。
你看,规则从来就不是写在纸上,它藏在每一次“默认”的沉默里。
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沉默。
也不是每个人沉默了就能过关。
行业里最容易被裹挟的,是那些抱着剧本来的新人。
综艺《无限超越班》里有一幕,像被放大的一次日常:制片人张书维聊《北上》选角,曾考虑让哈尼克孜演混血女孩马思艺。
一次探班,她戴着大镜框,穿着随意,就被评“镜头里不够好看”。
她当场哭了,还是咬牙接受。
什么叫妥协?
这就叫妥协。
你不想撕破脸,因为你知道——被一个制片人记恨,后面可能处处绊子。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是不是把“懂规矩”这四个字用得太心安理得了。
懂规矩到底是什么?
是敬业、守时、对角色负责,还是在酒店房间里“对剧本”,在酒桌上“谈资源”?
有人第一天进组就被暗示“陪酒是本分”,有人试镜的时候被引到房间,桌上一摞现金拍下来,问你要不要这个机会。
说不的,很快就没了名字;说了的,也许会红,但会不会在夜里醒来,觉得自己少了一块?
硬扛的人有,代价同样真实。
许鹏,中戏毕业,演过不少角色。
最顶不住的一刻,是他苦心准备的角色被“空降”顶替。
他收拾好,回家摆了个水果摊。
那句“我不干这行了,你还能拿我怎么样”,像把刀,也像一声叹。
他走得干净,可更多人的人生已经绑在这条船上,想下也下不去。
还有更心酸的:蒋佳恩,演《花间提壶方大厨》那位。
和公司起了纠纷,九成分成被拿走,一个月给6000,还是自己的钱里扣。
后来传言她抑郁,被告、被限高,音讯渐少。
一个女孩,曾经在镜头里笑得明晃晃,转头就被现实按在角落里。
有人说她不够“圆滑”,可难道圆滑就该成为一种生存义务?
别以为只有女演员🎭️会遇上这些,男明星也会。
李爱庆那档子事,新闻里提过——搞投资时,不止要钱,还明里暗里让合作方给他找“美男作陪”,其中甚至说到有“顶流”。
不点名,但我们都明白,能入他眼的,至少是叫得出名字的人。
拒绝吗?
拒绝的代价也清清楚楚:项目没了,资源没了,人缘没了。
顶流如焦恩俊,当年拍《西门无恨》,有人至今调侃要给他“报工伤”。
这不是笑点,是寒意:有资历的人尚且吞下哑巴亏,新人拿什么硬扛?
冷数据也残酷。
2024年公开曝光的潜规则事件,超过三十起,牵涉的金额加起来是数亿元。
更冷的是,超过六成新人都被“邀请”过,敢公开拒绝并站出来的,不到十分之一。
你说法律在吗?
在的。
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把职场性骚扰写得更清楚,《民法典》也给了维权的工具,一些导演和制片人公开表态,支持透明、公平。
可法律像一盏灯,灯在,但有人不敢抬头看光——怕失去工作,怕被“雪藏”,怕再也没有下一次试镜。
我常想象一个试镜间的空气:走廊里有人背台词,手心都是汗;房间里有人抬眼打量,说了句“换一个”。
年轻演员🎭️出门,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不难过。
可到了晚上一关灯,话还是在脑子里转:我是不够好吗,还是我不够“懂事”?
有些评价不是给你改进的,是要你闭嘴的。
蒋欣曾在节目里说过副导演的“选妃式”选角——看照片挑好看的,还张口闭口要钱、要“意思”。
她有地位,不好惹,就没吃太多亏。
可那不是每个人的命。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标准是活的,尺度是流动的,最硬的规则,是谁手里握着资源。
也有些瞬间,能看见人的挣扎。
哈尼克孜哭的时候,我其实更替她的无奈难过——作为演员🎭️,她当然知道镜头里要好看,可作为人,她也许就想素颜去看个朋友,戴个大框眼镜👓遮遮倦容。
她在节目里点头,说理解。
理解什么?
理解“你要学会什么时候像星星,什么时候像空气”。
这句话听上去成熟,背后却是共识:在这行,你先要活下去,再谈理想。
有人问,既然水这么深,为什么不走?
的确,许鹏走了,转身摆摊,日子踏实。
也有人被动“退出”,像蓝洁瑛、蒋佳恩那样的名字,提起就让人心堵。
留下的人呢?
留下的人大多学会沉默,学会在夹缝里调和,学会在镜头前笑得更亮,在背后把委屈咽下去。
久了,初心也会被磨掉一点🕐️。
演员🎭️演着演着,像是在演一个“合格艺人”的剧本——可谁来写自己的剧本?
当然,行业不是没有希望。
法律在完善,舆论在盯着,观众更愿意为作品买单而不是为“关系”。
一些制作人、导演开始把流程做得更透明——公开试镜、匿名初选、签约条款标准化。
观众也会用脚投票:你拿不出东西,炒再多热搜也撑不住口碑。
市场不是道德警察,却也不至于一直纵容烂事。
说回赵露思。
她敢站出来,是把自己的风险扛在肩上的。
她说“不干了”的那一刻,可能失去一些合作,也可能换来一次重生。
她的直播还在继续,公司沉默还在拉扯。
这场对峙的走向,将是一场风向测试:艺人能不能和资本坐到同一张桌子上讲清规则;观众能不能不只看热闹,还撑住对公平的期待。
我不想把娱乐圈讲成一锅黑。
这里也有认真干活的人,有真心热爱表演的人,有不肯弯腰的人。
只是,当“陪睡陪玩只是冰山一角”被说成梗,我们就该意识到——笑话背后是哭。
我们都爱看光鲜,但更希望光鲜不是人设,而是干净地从努力里发出来。
如果你是新人,至少记住几件小事:尽量书面沟通,留痕;合同找专业律师过一遍;试镜别去私密空间,酒店里只谈角色的,基本不靠谱;被要求“额外付出”,问一句“这条写在合同里了吗”。
这不是叫你当刺猬,是叫你给自己留一层壳。
成年人世界里,体面要自己争——你不争,别人就会替你安排。
最后一个问题,可能也是最难的:当一个行业把“懂规矩”说成生存指南,真正的规矩是谁来定?
如果答案只剩“看谁有权”,那就别再怪观众愈发冷感。
我们不是不愿意相信,我们只是一次次被迫明白:好的作品需要清澈的土壤,好的演员🎭️需要被尊重的边界。
灯光还会亮,掌声还会响,我只希望——有一天,台上台下,都是干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