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游记》里的金池长老,许多观众第一反应都是那场观音禅院的袈裟风波:一个活了二百七十多岁的老方丈,面对如来佛祖亲赐的宝物,贪念翻涌,最终自食其果。金池长老的贪婪、狡黠、阴险,让他成为荧幕上难以忘怀的反派形象,而演绎这个角色的程之,也因此被观众铭记。
金池长老在《西游记》中的登场,宛如一面照妖镜,把人性深处的欲望映照得清晰可见。他身居禅院多年,拥有福禄寿全,但当看到唐僧的霞光宝袈裟时,那份虚荣和攀比被彻底点燃。
七八百件袈裟不够,他偏要那件来自朝上国的珍品。在广智、广谋两位弟子的怂恿下,他火烧唐僧、夺取袈裟,最终步入身败名裂的结局。程之将金池长老的儒雅与贪婪演绎得丝丝入扣,让观众在恨之入骨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他精湛的演技。
程之的戏缘,其实早在他出生之前就已埋下伏笔。父母都是京剧票友,家境殷实到能请名角进家中表演。程之在锣鼓声、舞台光影中长大,舞台魅力早早在心中扎根。他觉得算盘珠子拨得再响,也比不上舞台上灯光下的那份光彩。
现实很骨感。最初的几年,他只能演边角小角色,几乎没有突破。然而,一位慧眼识珠的导演让他在《假凤虚凰》中客串,他第一次尝到大银幕的滋味,那一刻,他确认了自己的选择。加入上影厂后,程之的演艺之路几乎一路开挂。
《鸡毛信》中,他扮演油腻滑稽的伪警队长,坏得不让人害怕,却又让人恨得牙痒;在巴金《家》改编剧中,他化身纨绔少爷高克定,眼神轻佻、举手投足尽显败家子气息;《沙漠追匪记》中,他又摇身一变成心狠手辣的土匪金冶中,一抬枪、一眯眼,阴冷劲儿隔着屏幕都让人脊背发凉。程之之所以让反派角色记忆深刻,不仅在于“坏”,更在于坏背后的人性缝隙与复杂心理,这正是他演技的高超分寸感所在。
然而,荧幕上的辉煌无法掩盖他生活中的遗憾。1963年,程之家迎来第二个儿子程前。因二哥身体原因不能生育,程之与妻子决定暂时将孩子交给二伯抚养。程前从小被“误认”是三叔三婶的孩子,直到十四岁的一句玩伴辱骂,才让他震惊地发现真相。那一刻,程前内心翻腾,程之只能默默承受这份被误解的酸楚。多年后,程前虽知真相,却仍习惯称呼父亲为“三叔”,父子间的隔阂始终存在。
直到1995年2月14日,程之因心肌梗塞突然离世,葬礼上,程前终于哭着喊出那句压在心底多年的称呼:“对不起,爸爸。”三十二年的等待,才换来迟来的亲情告白。这声“爸爸”,迟到了整整三十二年,却承载着太多未曾言说的父爱与遗憾。
程之的一生,是光影与父子情感交织的历程。荧幕上,他是观众心中可恨又佩服的反派;生活中,他是一个正直、善良、充满担当的男人。那些无法弥补的遗憾与错过的岁月,让人感叹人生最怕的,不是来不及,而是以为还有时间。
程之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光影,不仅在舞台和荧幕上闪耀,也在日常的点滴情感里流淌。正如金池长老的结局让人警醒,人性与情感,若不及时珍惜,也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程之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反派,也演绎了人生,提醒每一个人:珍惜当下,别让爱与情感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