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曾是《脱口秀大会》和《吐槽大会》的忠实粉丝,每一季每一期都不曾错过。对于这个看似有些痞气、略带颓废,又常挂在嘴边“人间不值得”的男人,我一直怀有深深的敬佩之情。尽管他外表轻佻,内心却充满才华与拼搏,正是凭借这份才华和努力,李诞登上了行业的巅峰。
去年暑假,当《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和《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一季大热时,它们不仅让我的假期充满欢乐,也让我不禁在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李诞怎么没有参与其中?这些节目依旧精彩、犀利,而我每一期都毫不遗漏地追着看,依然从中汲取着幽默的元素与多元的思维,然而这个问题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为什么李诞没有出现在其中?
今年,这两档节目迎来了第二季的开播,依旧精彩纷呈,我依旧坚持一集不落地观看,继续从中汲取着幽默和智慧。但李诞的缺席问题依然困扰着我,难道他真的离开了这个行业吗?这次我决定通过DeepSeek来寻找答案。以下是DeepSeek为我解答的内容:
李诞的退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种因素的交织结果。无论是行业环境的变化、个人选择,还是职业转型与舆论压力等方面,都影响了他最终的决定。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分析他离开的原因:
1. 行业风波与连带责任
2023年,笑果文化因旗下演员🎭️House在演出中发表不当言论而引发了舆论风暴,公司被立案调查,线下演出也全面暂停。虽然李诞并未直接涉事,但作为笑果文化的内容总监和股东(持股4.58%),他不可避免地承担了管理责任。事件发生后,李诞的公众形象和商业活动受到了严重冲击。比如,2024年当《喜剧之王单口季》和《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开播时,李诞明确表示自己“不参与”,并坦言自己在参与节目时遇到了一些阻碍。
2. 职业转型:从舞台到直播
2024年,李诞签约了杨天真旗下的“壹枝花”公司,正式进军小红书直播带货。与传统的娱乐圈️明星️不同,李诞的直播风格独具一格,他的直播间“诞的小卖部”以“情感读信”与“松弛卖货”为特色,场均观看量超过20万,近30天的场均销售额也稳定在50万至80万元之间,稳居平台买手榜前列。
3. 差异化人设打造
李诞在直播中成功塑造了“电子男闺蜜”的形象,通过读粉丝来信(大多涉及情感困扰和职场问题),以幽默的方式帮助粉丝化解难题。他的风格并不单纯追求道德评判,而是关注提供情绪价值。例如,他曾建议“多角恋用户注意安全”。在带货方面,李诞摒弃了传统的叫卖方式,采用“全自动购物”模式(例如,“弹幕互相卖卖”),并且选择的商品都与自己的个人标签相契合(如内蒙古牛肉干、书籍、酒类等)。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避开了脱口秀行业中的内容审查风险,还通过短视频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4. 对脱口秀的热情消退与创作倦怠
李诞公开表示自己已经不再对脱口秀充满热情,并且多次强调,自己已经脱离了脱口秀的核心圈子。他帮徐志胜、呼兰改稿也只是出于友情。他曾自嘲“这两档节目很精彩,但我就不一同精彩了”。他在笑果文化期间曾身兼编剧、策划、演员🎭️和商务等多个角色,自己也坦言“该做的事情我都做了”,而脱口秀行业本身也面临着人才短缺和内容同质化的困境,创新压力巨大。李诞的兴趣开始转向其他领域,尤其是播客、读书专栏(如《靠谱讲书》)以及文学创作等,他更加注重私域的表达,称直播读信“让散掉的心重新稳当”。
5. 个人形象争议与公众压力
李诞的公众形象曾因广告文案争议而受到影响。2025年,他参与的一则内衣广告文案“让女性♀️躺赢职场”被批评为性别歧视,广告公司被罚款87万元。此外,李诞的私生活也曾引发争议,诸如疑似出轨以及与前妻黑尾酱的横幅事件,尽管李诞对此做出了澄清,但依然对其公众形象造成了伤害。早期他以“人间不值得”的颓废哲学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但随着商业的成功,他的“佛系”人设逐渐被质疑为虚伪,舆论开始从共情转向审视。
6. 经济自由后的生活重构
李诞凭借早期脱口秀积累的财富(曾有超过6000万的资产,控制着9家公司)以及直播收入,实现了经济自由。他近年的生活状态逐渐走向“去明星️化”:时常被拍到在上海街头喝咖啡、在公园里逗小孩遛狗,被调侃成“35岁活成50岁的大叔”。与笑果文化逐步割席,李诞在2022年卸任笑果董事职务,2024年开始退股,并将自己的职业身份认证修改为“作家、编剧”,彻底与“脱口秀演员🎭️”标签划清界限。
结语:主动退场与赛道转换
李诞的离开不仅是行业变动下的被动调整,更是个人对自我边界的主动探索。正如他在《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中所言:“当交易成本过高时,就该离开。”而直播与文学创作则成为他新的表达平台——通过荒诞的幽默解构生活难题,用松弛的态度应对职业疲惫。这一转型,不仅是商业上的选择,更是公众人物在舆论场中生存策略的体现:“当舞台灯光熄灭时,有人离场,是为了在另一片喧嚣中重新点亮自己。”
感谢Deepseek为我解答了这些困惑,若上述内容有误,还请继续向Deepseek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