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女儿是妈妈》第二季临近收官,李嘉格与妈妈薄永霞这对矛盾重重的母女终于迎来了“世纪和解”。作为综艺节目,这一对母女的和解无疑是必要的——毕竟,节目总不能让嘉宾带着未解的心结走。然而,这场和解的安排显得有些强行,仿佛是为了填充剧情而硬要“包饺子”,给人一种别扭的感觉。
从某些细节来看,这一切的处理显得尤为突兀。比如,节目组为薄永霞找来了情感疗愈师,竟然硬生生地挖掘出一段她所谓的原生家庭创伤——霞姐已经60岁了,却被要求将自己的成长经历描绘为一个深受创伤的案例,这不免让人感到不适。
首先,我们要给节目组一点🕐️肯定,至少他们为嘉宾提供了心理疏导服务。两位情感疗愈师分别与李嘉格母女进行过三个多小时的长谈,然而有趣的是,疗愈师周俊与霞姐的交流中,能够播出的唯一内容居然是一段关于过去的“旧伤”。这个故事的细节值得商榷,甚至可以说是荒唐。
周俊问霞姐,她小时候是否有过“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时光。说实话,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问题。霞姐出生在1965年,成长的年代物质匮乏,大家应该都知道,那时的生活条件无法满足“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奢望。除非是某些特殊的家庭,通常孩子是不会有这种经历的。
然而,霞姐讲述的故事与这一点🕐️并不相关。她回忆说,家里最小的是弟弟,父母对弟弟非常宠爱。她记得有一次,父母为弟弟买了双鞋,还给他买了辆自行车,价值两千多块钱。霞姐看了非常羡慕,自己也想要一辆自行车,但父亲却说,“你有车骑就够了,干嘛还买自行车?”她感到十分不理解,为什么给弟弟买车这么容易,而自己想要的东西却这么难得到。
最终,在母亲的坚持下,霞姐才拿到了价值两百块的自行车。周俊问霞姐,如果能对爸爸说一句话,她想说什么,霞姐回答道:“我想问爸爸,为什么对我那么不公平。”她哽咽着说,自己非常看重“公平”二字,正因为爸爸的不公平,她才会生气,而自行车的事是否买到并不重要。
节目组的结论是,“公平”的创伤影响了薄永霞的16岁。周俊也顺势推测,霞姐每次与李嘉格与婆婆发生冲突时,总会要求“公道话”,但实际问题并不在于母女之间的矛盾,而是来源于过去的心理创伤。听到这一结论,我只想说——荒唐,实在荒唐。
首先,要讨论的是霞姐所讲的故事。虽然我并不怀疑她在成长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对于她所说的“2000元的自行车”这一点🕐️,我抱有怀疑。1980年代初,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大约在50到80元之间,2000元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就算当时确实有2000元的自行车,哪个家庭会用三四年工资给孩子买一辆车呢?
当然,我并不是在质疑霞姐的回忆。更有可能的是,霞姐确实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确实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只是岁月的流逝可能让她对具体数字的记忆有所偏差。但这其实并不重要。
我要说的重点是,不论霞姐的童年是否充满不公,它与她和李嘉格之间的矛盾并没有直接关系。也许,霞姐的确因为童年的创伤对“公平”产生了强烈的执念,但“追求公平”又有什么错呢?作为女儿的李嘉格,能在妈妈与婆婆发生争执时说出一句公道话,难道真的这么难吗?
回到霞姐纠结的两件事。首先,霞姐虽然没有动手伤害李嘉格的婆婆,却被李嘉格误解,甚至连私下里一句公道话都不给,这难道是李嘉格外公的错吗?又或者李嘉格结婚时,婆婆不同意派车接妈妈和偏瘫的爸爸,她便完全不去,难道这也是李嘉格外公的错?
这些事,李嘉格真的一点🕐️责任都没有吗?还是说,她的妈妈追求公平就有错了?
李嘉格听完这段故事后的反应,更加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她说,她从未从这个角度分析过妈妈的过去,直到现在才明白:“作为孩子,我确实没有经历过你的童年,那一部分对我来说是空白的,所以我才没有想到你内心的痛苦。”她甚至表示,妈妈或许只是怕被抛弃,她需要的是安慰与理解。听着这些话,我不禁想问,李嘉格究竟是否在装傻?难道她真的无法理解自己妈妈心中的不满吗?
如果霞姐的童年是健康且无创伤的,那么李嘉格是否可以肆意对待她,要求妈妈在婆婆和她之间做出选择?如果霞姐的童年没有创伤,李嘉格结婚时不派车接父母,是不是也可以理所当然地不道歉呢?
这真的是情感疗愈师的“高人之见”吗?她把责任推给外公外婆,李嘉格便可以心安理得地“原谅”妈妈了?她这样“大度”的行为,难道没有掩盖她的愧疚感吗?
李嘉格最后对妈妈说,“你在我心里永远是最重要的,没有任何人能替代。”这番话看似充满感动,却显得有些虚伪。既然妈妈在你心里始终是最重要的,那为什么结婚时不派车接她?为什么八年都没有说过一句公道话?
行动永远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最终,母女和解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情感疗愈师的干预,显得有些空洞。毕竟,真正的和解不应该建立在这种“强行包饺子”的剧情上。